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争论。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个号称满腹韬略,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天下第谋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是,这个人正是他们敌人,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那个人。
【另个和尚】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件重要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
【朱棣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胎或者是投晚胎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结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大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发现,目前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破这个记录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人告诉朱棣,出笔钱,就可以让他造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凑足。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机会,也没有这样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成本实在太大,当年朱重八,烂命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他出生皇族,有自己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指挥。王府休闲娱乐应俱全,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顺便过过打仗瘾。可万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自己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
因为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个人打破朱棣犹豫,也改变他命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