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横顺认得此人——走街串巷剃头十三刀!
旧时在天津城吃剃头这碗饭人,大多从宝坻县来,因为那时候宝坻县经常闹水,收成不好时候,农民就到北京或关外学习剃头手艺,再进天津城挣钱糊口,久而久之形成种风气,可也不能说是个剃头匠就是宝坻人,十三刀就是外来,说话南腔北调,听不出老家在哪儿。以前剃头刮脸这行没有带门面有字号坐商,或在街边支个剃头棚,或者挑着挑子到处走,在各条胡同中转来转去,剃头刮脸掏耳朵这整套活儿,有这个挑子就齐。并且来说,干这个行当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而且还不准吆喝,怎说也是动刀买卖,横不能吆喝“刀子快水热,秃噜个”,不中听不是?全凭挂在扁担前边个大铁镊子,这个叫“唤头”,剃头用小铁条拨这个大镊子,就发出“嗡嗡”震颤之响,金鸣悠远,绵长不绝,以此招揽买卖,有心剃头刮脸听得这个响动,就从家里出来。十三刀却不用“唤头”,而是在挑子上挂个铜铃,论起剃头手艺,他认第二,九河下梢没人敢称第。
十三刀打清朝末年就在天津卫给人剃头,过去女人不剃头,都是给老爷们儿剃,讲究留月亮门儿,脑门子上边这块得经常剃。天津卫那多剃头匠,不乏师徒传授祖辈相传,手艺好有是,可都称不上绝,唯独这位,听外号就知道,无论给谁剃头,也无论脑袋大小,哪怕前梆子后勺子长得里出外进三角四方,准是十三刀剃完。剃头时候,左手手心握块鸭蛋圆皮垫儿用于备刀,剃刀备下,让刀子总是那锋利,刀锋在头皮上行云流水,十三刀下去,刀不多刀不少,落不下根儿多余,给小孩儿剃胎头也是十三刀。可别小看这剃胎头,那是最考手艺,干多少年老师傅未必剃得好,老时年间天津卫有“十二晌剃胎头”老例儿,过去孩子很容易夭折,但是那会儿有个说法,孩子过十二天,往后就越来越好养活,所以在这天要请剃头匠到家里剃胎头。剃头匠剃胎头时候手里得有数儿,小孩儿头皮儿娇嫩,稍不留神蹭破点本家可不饶,给俩嘴巴都得接着,为什?晦不晦气放边,万孩子因此感染,说不定就保不住。剃时候让奶奶抱着孩子,剃头匠把个藤子编托盘交给孩子姑姑或别女眷,上边铺着红布或者红纸在旁边接着,因为孩子胎发不能落地,剃下来以后包好放在孩子枕头里,说这样养孩子可以长命百岁。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