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中国具体情况有关,因为工业实在太落后,学成毕业工程师和科学家,很难找到相应工作。
讲句笑话,就连学家政专业女孩子,都比学理工专业人数更多。
有识之士年年呼吁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而随着民族工业渐渐兴起,z.府和百姓终于开始重视理工专业。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非文科学生上升到学生总人数30%,但其中医科和商科占绝大多数,情况依旧十分尴尬。
别说远在内陆四川,就连天津、北平、上海这些大城市,都很难找到优秀工科教授。
周赫煊不仅给蔡元培、李石曾和吴稚晖拍电报,还找胡适、张伯苓、罗家伦等人,让他们帮忙推荐几个,不定要教授级别,普通工科讲师,甚至是助教都可以。
比如采矿、机械、水利、建筑等等,民国急需这些专业人才。
而历史上重庆大学,很长段时间内都没有设置工科。
汪云松遗憾道:“唉,们也想搞工学院啊,但四川非常缺工科人才。碧柳(吴芳吉)也联系过他老同学,想请几个工科教授到重庆来讲课,可人家听是四川,都没有啥兴趣。”
吕子方苦笑道:“有啥子办法?四川太偏,有名气教授都不愿意来。”
听这几人唱和,周赫煊立即明白过来。原来找他参谋是假,托他邀请工科教授是真,全特玩套路啊。
如此多名人大师帮忙物色,实际结果却很糟糕。
教授级别个都没有,只有两个讲师愿意到重庆大学授课。愿意来助教倒是挺多,足有七八个,都是那种没机会出国留学,又在国内找不到工作工科生。
但汪云松、吕子方等人却很满意,并根据那两位讲师专业,决定先在重庆大学开设矿冶和电机预科班,等正式升级本科时再设立工学院。
泱泱华夏,居然连工科教授都难找,周赫煊不禁感觉有些悲哀。
离开重庆
周赫煊好笑地说:“这样吧,明天就拍电报,问问蔡孑民、李石曾、吴稚晖几位先生。他们在教育界颇有名望,应该能请来几个工科老师。”
“哈哈,那就太感谢,”汪云松笑着举杯道,“老朽再敬周赫煊杯!”
刘湘则是眼睛亮,周赫煊给他惊喜太多。现在随便说出来三个人,就特是“国党四老”其中三位,这面子实在够大啊!
……
民国大学教育非常畸形,文科生占学生总人数90%以上,而理科、工科、农科学生寥寥无几,连商科都没啥人,只有医科稍微强些,但也好得很有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