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笑道:“如果你长时间从事心理学研究,就会发现本能欲望如同大海,而理性和道德只是小小湖泊和河流。湖泊和河流,永远无法与大海抗衡。”
爱因斯坦问周赫煊:“周,你怎看?”
周赫煊笑道:“既不赞同罗曼罗兰先
常言道,万法归宗。
有时候,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不同派别,不同宗教,抛开它们各种分歧不管,最后得出结论往往殊途同归。
弗洛伊德说那番话,其实有点像儒家仁治思想,跟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他表达得更客观,也更笼统,只提理论,而没有给出实际操作方法。
周赫煊对此佩服不已,但很快就佩服不起来,因为弗洛伊德思想倾向于悲观。
“想要达到种理想中平衡,是非常困难,”弗洛伊德继续说道,“人类虽然拥有自和超意识,从而衍生出理性和道德。但人类往往被本能所支配,本意识所带来影响,远远超过自和超。所以战争不可避免,所以社会总是非理性状态,这是不可控制和避免。”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方面伟大成就之,就是发现人格是由本、自和超组成。
说得直白通俗些,“本”就是自然性格,是欲望,是本能,比如饿要吃饭,渴要喝水。“自”则是理性意识,比如商店里东西应该用钱买,而不是直接动手抢劫。“超”则更加完美,是道德、伦理当中,比如尊老爱幼、救死扶伤、精忠报国。
再说得简单点,“本”是“想要这做”,“自”是“能够这做”,“超”是“应该这做”。
弗洛伊德最令人诟病点,就是把“本”极端放大,认为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是“本”在起作用,本能欲望推动着个人和社会发展。所以他扯那多大道理,最后得出结论是:理性和道德往往很难起作用,在本能欲望支配下,个人和群体总会选择非理性行为,因此战争这种事情无法避免,个人和社会错误也无法避免。
罗曼罗兰第个就不服,他争辩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崇高道德,以及对光明未来追求。远古文明时,人类在茹毛饮血,接着又有奴隶和封建制度。而正是对着美好和善良追求,渐渐有自由和m;主。本能欲望,总是在崇高道德面前低头,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相信总有天,全世界人类都能自由自在生活,消除贫困与疾病,更没有战争恐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