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国人心目中,抢救战时文物就等于抢救中华文明,拥有着比生命还更崇高神圣意义。
太和殿前,易培基再次清点今天装箱文物,登记造册并让众人签字后,他转身问周赫煊:“明诚,你看这偌大北平城,日本人什时候会打进来?”
周赫煊想想说:“不出五年。”
“那还好,五年足够转移文物,”易培基松口气,“就怕只给五个月时间。”
易培基原本打算,是将文物全部装箱后再转移。但半个多月前山海关告破,眼看着日本人就要长驱直入,易培基马上提前启动文物南迁计划,把已经装箱2000千余箱文物搬走。
良支持,故宫文物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搬迁文物难度非常大,第批(2千多箱)南迁故宫文物,光是打包就用半年之久。
即便是马衡、李济、王国维等专业人士,对于大规模文物搬迁也毫无经验。他们召集古玩行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尝试出最稳妥方法,每箱文物至少有草纸、棉花、稻草和木箱四层防御,保证不论发生翻车、进水等各种情况都不会受损失。
难度更大是,如何保证文物经过长途跋涉不丢失!
易培基对此做非常严格布置,文物南迁之前,每件都进行清点、核对、编号、造册,由专家、公务员和领导组成负责组,按照文物门类进行分类,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每个箱子也有单独编号。只要丢失其中箱或件文物,都能准确找到责任人。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来个身穿长衫、戴着眼镜、须发花白老头儿。老头儿气愤地看着装箱文物,怒骂道:“搬搬般,全都搬走。日本人还没打过来,你们
前后五批珍贵文物南迁,兵分三路,历时14年光阴,跨越两万里,途中还要躲避战火。竟无损毁和遗失,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护送文物人们,把文物看得比命还重要。
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宁肯自己死在途中,也坚决不丢下件文物。
中国人真很奇特,平时各种劣根性,关键时刻却又能爆发出无比崇高人格。在故宫文物转移途中,沿途军队知道会自发护送,而不是拿着枪炮来抢劫。路过个地方,当地百姓也会自发帮忙,不管是富商还是农民,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比如批文物运到乐山,需要存放在当地祠堂。几个村子族人二话不说,不仅把祠堂给腾出来,还主动帮忙招募工人、寻找船只、洽谈价格,似乎这是他们义不容辞责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