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南京国民z.府建立以后,知识分子话语权大不如前,“士”这身份也走向日暮黄昏。
最近十年论战,就显得细碎得多,主要分为两种,即:文学思想之争和政治理念之争。
什京派海派论战,什鲁梁论战,还有新月派炮轰创造社,左翼文人怒怼御用文人,第三种人单挑左右派文坛……此等种种,有些看似个人矛盾,其实都是文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出现分歧。
大家都在寻找救国之路,只是想法不同,于是就吵起来。
日本对中国侵略,让原本四分五裂中国思想文化界,逐渐走向统,知识分子开始达成共识。那就是:放下矛盾,致抗日!
中国文化界自晚清以来,有着各种各样论战,没打过笔仗文人都不好意思出门。
比如鸦片战争失利后,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就跟主张“忠孝礼义”保守派,围绕着引进西学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这些争论首先发生在朝堂上,又随着报纸渐渐走向民间,民间文人也跟着争得面红耳赤。
直到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以“中体西用”观点缓和两派矛盾,获得朝野上下致认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成为人们共识。
而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代表先进知识分子康有为、辜鸿铭,其思想见解已经显得陈旧落后,被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新派文人当做靶子攻击。
在这场旷日持久新文化论战当中,白话文创作得到普及,标点符号和国语也成为标准,m;主和科学走向普罗大众心中。
中华民族抗日统战线确立,最开始是在思想文化界实现。
别以为这玩意儿没啥用处,只是帮文人在瞎起哄而已。思
这是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两场思想论战,前场论战让中国开眼看世界,后场论战加速中国科学文化传播。
或许是因为矫枉过正,有人呼吁正视传统文化,于是又场新论战开始。“调和论者”(调和中西文化)和“取代论者”(全部西化)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出现“科玄论战”和“整理国故”,大致都是此次论战延续。
由此从论战当中,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脉络:顽固保守——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全部西化——中西协调……
这是华夏民族自进化之路。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都有种“士”心理认知。就算穿着单衣、啃着馒头,也依旧心怀天下,常常指点江山,干涉政治,批判时局,在近代历史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