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是听沈先生所言吧
嗯,朱熹也看得很明白,之前那番大道理,都建立在国家有钱有土地基础上。
王渊质问道:“若国家缺土少财,游民就该弃之不顾吗?吾观贵州城外,无籍者甚多,皆为游民。当此情形,量入为出,或可用之舒矣,然游民生活依旧。”
这就超纲,已经超出《大学》范畴。
“你欲如何解之?”席书问道。
王渊迅速把话题拉回《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又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认为,为国计财者,不该苦思如何省钱,更该考虑如何花钱。散财以聚民,聚民以聚财,则民财两聚。”
王渊说:“假话嘛,当然是朱子讲得都对。”
“真话就是朱子讲得都不对?”席书故意板着脸,想要吓唬王渊。
王渊拱手:“岂敢。”
席书见王渊面色如常,顿时更加满意:“那你说说自己想法。”
“学生只是己之见,胡言乱语而已,”王渊开始阐述自身观点,“朱子引吕氏之言,以明足国之道,自是没有讲错,却不尽然也。太祖之时,草民几何?当今之世,草民又有几何?闻寨中父老所言,太祖抵定贵州,荒野几无人烟,土地任意开垦,自然生之者众。但今时今日,地少民多,生之者虽众,国之财益增,人民终日不可饱食。民既无食,则国用日衰,则社稷危矣。”
席书不禁笑道:“此为开源与节流之争,朝堂诸公早就争吵上百年。”
王渊摇头说:“认为是守成与进取之争。听先生所言,海商船之利万金,为何又要禁海呢?”
“开海与禁海,朝堂诸公也已争执百年。个中原因复杂,不是你介学童能想象,”席书对王渊印象极佳,“本欲考你《大学》,谁知竟论及海禁。你对《大学》理解,已远超般生员,吾心甚慰。”
王渊拱手道:“多谢大宗师褒奖。”
席书又问:“听说你三十六日便能默诵《四书》?”
席书只是随便考教学童,没想到会论及江山社稷,他正色道:“人民终日不可饱食,此食之者众矣。”
王渊指指天上,又指指地下:“确为食之者众矣。”
席书默然思考。
两人说都是“食之者众”,但席书是按照朱熹批注来理解,认为当今百姓吃不饱饭,是因为*员tf所致。而王渊认为不但有*员tf原因,还有人口增加,土地却不变原因。
席书学问很过硬,他很快便说:“朱子亦言,此因有土有财而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