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书利润薄,那些盗版商人挤不出利润空间,恐怕盗版也不会太多。正版书前后夹有李东阳序言,有翰林诸公题跋……其中还夹着篇他写成书题记呢。
这书卖出去,换是名声,是他进入官场政治资本,而不是钱。只要有薄薄利,不至于像石墨笔那样赔本就行。
崔燮美滋滋地把剩二三十套卖,回去便找计掌柜来,叫他安排着多刻几套版,加紧多印,连同沧州和迁安同铺货,往后还要卖到外地去。凡买书,就送套粗细不同石墨笔芯,并附份画着写字手势使用说明书。
原先这墨笔只在京里卖,出京又有陆
?你居然会作画,怎地早不曾听说过?”
崔燮淡定地说:“学生年轻……早几年跟家里馆师陆举人学画画,后来离先生回乡,就靠自己仿市面上画练习,也画见着人物风景。费司业教学生年多,早晚见着,面貌神韵都在心里,何必要面对面坐着才能画呢。要是让学生这就画张监丞肖像,也是画得出来。”
林监丞还穿着身官袍呢,不肯给他画,便叫他回去读书,又安排斋夫往各处学斋里挂上木板,安排斋长领书、抄题。
这可是翰林出题目,要不是崔燮求得费司业笔记,主持编纂此书,国子监学生寻常也见不着!
凡是好学、好名学霸们都不待人催便自觉投入到题库中。更有不少嫌抄写麻烦,嫌斋长们抄慢,径自拿着银子找崔燮,找他买套新书。
这好老师编,套四本笔记,才只要二两银子套,平均下来本只卖五钱银子,比外头卖《京华日抄》《定规模范》《拔萃文髓》可合算多。
买书都觉着他是给国子监同窗们特别优惠,倒有不少人劝他:“咱们都在监里读书,按月给米给钞,不至于套书都得要你添银子在里头。该多少便是多少,你只管报实价!”
崔燮笑道:“这就是实价,并不曾往里倒添什钱。何况当初找人印制笔记本就是为方便同窗们学习,后添些题目也是那些翰林大人们为教学子们读懂经义而尽心出,又怎能拿这书赚钱?这价钱折够成本,已是足够。”
这本书不像《水浒》《联芳录》那样,做得精精致致,卖给有钱有闲人玩赏,而是真正给需要读书儒童、书生看。
他们书好,书价低,买起就多。哪怕是像他们迁安那种地方穷书生,节衣缩食地挤出二三两银子,也能买得起这套书,看得到最好老师是怎讲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