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臣辅佐君重中之重,就在于“正君心之非”。
旦君心归正,仁义自生。仁藏在心则蔼蔼可亲,义在心则凛然不可犯,以仁义治家则九族亲穆,治朝则百官清正,治国则百姓休息,四方咸宁,九州景仰,四海六合感其仁义而归顺……
这就是孟子说“心正则无不正”!
崔燮写小论文写得顺手,把论题圆回来之后看看天色,太阳才爬到考棚上点。照这个速度,就是再写完那篇谢表,可能都还到不中午。
时间有是,再改改也无妨。
议论文三要素,不过是论点、论据、论证,现代小论文这写,拿到古代论文其实也能这写。论又不像制艺文那样有固定破题、承题、起讲、八比、大结之类结构,只要布置好起承转合,论证得足够周密,拿出论据都出自经书史册,尽力做到无论无来处就行。
至于论证手段方面,完全可以用现代议论文里总结出手法。
崔燮从在林先生家读书时就这写,从县试路写到乡试,成果斐然,没有个考官挑他不是,那这法子就能用,能接着用到殿试去。
他简单梳理思路,拟出大纲,从“天下无心外之治”论起——
君心是治国之本。而若开始就明言君心重要,虽然有开门见山好处,却也显得生硬直白,不如竖个靶子来打,用别治国之法给自己“君心”论垫脚。
他又对着卷面梳理几遍,觉得还可以再引些经典作论据。倒也不用刻意改前面,就着孟子这句再添些名人名言站台就行:比如孔子说“心正而后身修”,尧舜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允执厥中”,中不就是正?
该论论,该上论据也上,议论时除引经据典,也有层层排比,从朝廷、百姓、四
治国本来是靠贤人,以人行政,以政图治,若所用人与政法还不足以理清四方,便该用法律约束诸臣与百姓,奈何要依赖君心方寸之地呢?
因为“天下无心外之治”!
君心是本,御臣治国之术是末,没有其本不正而能致其末正。臣子如不能导正君王心中不正之处,又怎能让君王以正道治国?
所谓恪君心之非,就是引导君王之心归于仁义。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所异于禽兽就是仁义之心,仁义是天赋与人性情,也就是人心中“正”。
君王有此仁义之心,其本心即端正坚固,于治道也无偏邪;如其不然者,就容易被物欲所引诱,以至宠幸佞臣,偏废贤臣。若如此,虽有贤臣、仁政、良法,国家也难以治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