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时以心为本,“古圣相传只此心”不可靠;味相信先人所解经义,泥古不化亦不可取;须得经得起反复验证才是符合天道真知。先经自己验证,而后经天下人验证,真金百炼方见真伪。至于这验证方法……
先写个论文吧。
宋时是从穿越就开始背论文,桓凌为给他挣点小钱钱更是自学成材,硬生生学会现代汉语和各类论文上常见外文字母,对论文感情都快比经义、八股深。
写论文可梳理思绪,证明自家论点。而读论文过程更可让人代入作者思路,明白对方观点如何推导而出,更可自行依法验证其对错。
如此来,天下读书人研究理学、实学时凡有所得皆可写成论文,与同道交流。若当地有福建讲学大会那样论坛,正好在论坛上当面与人交流,会后再集结成册,供没参会人阅览。而那些没有这等论坛地方,也可由当地名士、才子牵头,办个期刊,每月——或每隔几月收取足够文章,集结成册,供人购买、借阅。
学。”
李阁老呼“二子”是称呼小辈,这翰林口中“二子”便是叫他们“先生”。从前在座翰林院为官,个大朝上站班,见面只是称声大人、前辈,而今听这两人讲学,他却觉得好称呼二人声“子”。
有求道之志,有治学之能,还肯将这工夫传授与别人,可以为天下师矣。
“哦?”李阁老轻叹声:“只听说他们讲天理、气象变幻,还不曾听过他们讲治学。不过个三元及第,个二甲前十,确乎有本钱讲这些。”
讲治学也好,他们穷究天道得来新理学也不是人人听得懂,可怎读书入试却是人人都想知道。前朝陆、朱二子鹅湖之会便讲为学工夫,今日他们这场讲学,或许也能成为大郑鹅湖之会呢?
外地各省、府、县或许条件差些,京里有是做学问名士大家,也有会弄油印、石印
李勉深深坐进椅中,打叠起精神,听台上二人讲学。
他们师兄弟自来是同讲学,配合默契,从朱子“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入手,讲起格物之法。
当然不是朱子格物,更不是守仁格竹,而是将这个“格”字解释为他们平日践行研究方法:不能只凭心中悟得理便为外物下结论,要求真,要凭事实说话,要经得起反复实验验证……
他们这些年正是用这样穷格物之法,从天地间格得许多知识、理学。而格物得理之后,又当如何确定自己格得道理是真是伪呢?
必须有实际论据支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