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中译本序
周黎明
《汉尼拔》是这个系列第三部,更是《沉默
羔羊》
续集,莱克特和史达琳再度作为男女主角交锋。但是,喜欢《沉默
羔羊》
读者或观众,很多人对于《汉尼拔》
小说或电影均颇有不满,因为人物
搭档只是表面现象,作者
关注点有
较大
转移。
在《沉默羔羊》中,莱克特和史达琳属于互补
“双簧”,“野牛比尔”更多像
个剧情
设置,为他俩
见面提供
借口。到
《汉尼拔》,莱克特和史达琳
惺惺相惜上升为
种缱绻之感,莱克特不忍心伤害史达琳,而史达琳也在千钧
发之际救莱克特于危难。其实,故事开场时,史达琳事业遭遇挫折,而远在意大利
莱克特居然来信“深表同情”,可见他们
关系非同
般,可谓心有灵犀
点通。中文里面
“冤家”二字套用在他们身上最合适,他们是对手,但互相欣赏,甚至心心相印,按照剧情
暗示,差不多是在往男女情深
方向迈进。
然而,真正有趣搭配是莱克特和梅森·韦尔热。他们属于“同色调”搭配,如同张艺谋在《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玩
绿色背景配绿色戏服,从“合并同类项”中挖掘戏剧效果,其难度远高于反差型。莱克特曾经是韦尔热
心理医生,他用催眠术诱导后者把自己脸上
肉
块块割下来喂
狗,甚至吃掉
自己
鼻子。韦尔热醒来后,发誓要抓获莱克特,并拿他来喂野猪。这两个变态佬
斗智成
本书
出彩篇章。
如果说《沉默羔羊》把莱克特从配角升到主角,那
,《汉尼拔》开始把他从反角向正角转移。在
们普通人看来,莱克特和韦尔热
变态凶残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区别,但作者显然不这
看,他给
莱克特
个童年经历,使得他
行为有
外在
理由。说实在
,这借口很俗套,不仅在史达琳身上用过,在美国几乎到
滥用
地步,什
人犯罪都喜欢归咎到童年
不幸遭遇,老美将这类开脱之词统称为“心理瞎掰”(psychobabble)。
文艺作品有套自己
价值体系,跟现存
法律或道德不完全对应。比如说,韦尔热诱*儿童,他
父亲靠不光彩
手段发家,串通白道黑道……这些都是文艺道德观(即“诗
正义”)所不能容忍
,当然本身也是违背法律和道德
;相比之下,莱克特
罪行却处处体现着他
“品味”:他本身具有超级
文艺鉴赏力,不然怎
能够隐姓埋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
艺术博物馆当馆长;他不能容忍平庸,他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