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丞相白圭。白圭乃战国初期名相,然由于商旅出身,大约利害之心甚重,于是在大河修筑堤防,将洪水逼向
他国。孟子曾当面指斥
白圭
做法,义正词严云:“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以四海为壑。今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凡此等等不合理川防之害,郑国已经于王贲大军开掘鸿沟以灭魏国时,提出长远
应对方略,其上书痛切云:“秦
天下之势已成,其时务必戒绝以水为战之法。战国各以川防阻隔水道,水利皆无,水害百生,有违天道,莫此为甚!洪水不能分之,河溢不能泄之,尽堵尽截,天下万民终将为鱼鳖哉!”当时,秦王嬴政慨然拍案决断:“秦国但
天下,定然决通战国川防,使人为水害在
华夏绝迹!”
此等工程大得人心,无论曾经敌对民众有过多少仇怨,民众群体
宽厚都在此刻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各郡县民力无不欣然认同官府,哪怕是得堤防暂时益处而尚在耕耘堤防内之淤田民户,也都拭着泪水抛离家园,搬到
新居,拿起
锹耒,开掘那熟悉
堤防
。王贲看得万般感慨,
时对开掘河水淹灌大梁有
种深深
悔意。
再说马兴疏浚漕渠。
自春秋之世治水始兴,人工开凿之水道有两种,日漕,二日渠。漕者,可以行舟之水道也。当时主要用作输送粮秣,即后世所谓
运河。渠者,行水之沟也,人工开凿也。战国之世,山东六国修筑
漕渠甚多。除秦国水利工程外,最大者是沟通河、淮两大水
鸿沟。鸿沟是行舟兼行水
最大
战国运河,各有支渠通入宋、陈、蔡、薛、曹等中小诸侯国,又通过支渠与济水、汝水、泗水三河沟通,故效用很大。然因战乱多发,鸿沟又分属魏、韩、周、楚、陈、宋等大国小国,故很少统
维护疏通,战国末世损毁淤塞更是严重
。王贲军水淹大梁之期,鸿沟曾
度断流,损毁更大。后来,秦军虽修复
鸿沟干渠,然诸多支渠却无法顾及,以致其效用大为降低。
战国之世,另外漕渠主要有:楚国沟通汉水与云梦泽
漕渠,沟通震泽(太湖)与江水
漕渠,沟通江南五湖间
几条漕渠(史无确指);齐国有沟通菑水与济水
漕渠;魏国有西门豹治邺时开凿
灌溉邺地
引河十二条水渠,有史起开凿
引漳水入河内之地而大富魏国
漕渠。民众曾为史起引漳而歌之,云:“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当然,秦国
著名渠道更多:李冰渠(都江堰)、郑国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