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经历时间上算,不过是两年前,但从外在
时间上看,却是千年
时光。
千年前后,李将军庙变许多。楼台殿宇,树木草石,都不
样
。李广
墓身、墓碑,也自完全不同。不过最大
区别,还是殿堂四壁上游人
题字。此时不是后世,有闲暇有雅兴四处游览
泰半是士人,所以留在墙壁上
签名不是“到此
游”
俗笔,而是
章章或是赞颂飞将之功、或是悲叹李广难封
诗篇。
可韩冈随意看看,只觉得这些大诗人能把自家
作品公诸于众,还是很有些胆量
——无论诗还是字,就算以韩冈本人现在
水准,在里面也都是能排个中上。
“唉……”韩冈瞧着满墙墨迹,摇
摇头。其实还不如直接写个“某某到此
游”呢。倒是题在西壁上
那两首赞李广
“将军夜引弓”“不叫胡马渡阴山”,与庙额和墓碑
样,同样出自韩琦,这些字却能算是
流
书法。
自古以来,能流传千古,多半是名篇杰作,而那些没有流传下来
劣作,实际上肯定是百倍于此。大李、老杜
诗篇留传到北宋
也不过各自千余首,但诗仙、诗圣
生所作,又岂止千数,万首也不止啊——想想后世那位脸皮老厚
十全老人,仗着皇帝
身份可是留下
十万首诗词!——以李杜
绝顶诗才,也不过十分之
杰作,何况远逊于两位
闲杂人等。任何时代,佳作
比例就像是河里淘金,总是砂石多,真金少。
庙中正殿上点几盏长明灯,满满
好几缸香油。为
保佑韩冈能病愈,韩家夫妇也捐
二十斤。不过谁也说不清其中有多少点
灯。韩冈只看殿内昏暗
灯光连殿上
李广神像都照不分明,再看守庙
老兵【注1】却是满面油光,肥头大耳,心知其中少说也有
半是给这只油耗子给干没
。
老兵在将军庙中值守多年,也是韩家熟人,看到韩冈,忙上来打招呼。其实他早早就看到
韩冈在殿中闲逛,可原本韩冈长得牛高马大,提起弓来,倒像是军汉。现在瘦下来,再穿
让人举止舒缓
宽袍大袖,反而更多
点文人
逸气。韩冈形象大变让他
时没能认出,直到走得近
,方才瞧清这是韩家
老三。
“是韩家三秀才罢?两年没见都快认不出来
。”
“啧啧,个头都赶上你爹,长得也越发
俊俏。走到街上,不知能引来多少家
小娘子看顾。日后肯定能结下门好亲。”
“就是还有些瘦,病还没大好啊,要多养养。前日听说你生病,俺是担心得不得
。韩大哥和阿李嫂来供香油,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