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却微笑着望向曾担任三司使韩琦道:“敢问相公,大宋目下每年铸币是多少?”
“有年份四百万贯,有年份五百万贯,大体在这两个数之间浮动。”韩琦道。
“现在,朝廷钱币供应量下子翻两番,钱荒问题可解。这对大宋朝来说,便是多少钱都换不来。”陈恪淡淡道:“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何所谓钱荒?”
在场大佬们当然不会回答他问题,陈恪只好自问自答道:“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人情窘迫,谓之钱荒。不知诸位相公可曾想过,为何朝廷连年铸钱,钱荒问题却
听赵祯这句话,陈恪真想口老痰啐到他脸上,堂堂大宋皇帝,子民过亿,军队百万,每年投入军费,高达八九千万贯,却如此畏战如虎,真让人不齿。
当然他不能将情绪表露出来,只好深吸口气,点头道:“小规模武装冲突不可避免,但微臣保证,绝不会让大宋派遣军,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这算是军令状?”韩琦沉声问道。
“可以算。”陈恪也沉声答道:“但是,需要朝廷全力支持。”
其实汴京城大佬们,对大理国知之甚少,基本上是陈恪怎说,他们就怎听,当然这也是他们直吃不准原因所在。
“按你估计,大理国铜矿,能有多少产出?”在官家答复之前,直不说话次相曾公亮,终于开口道。
这是很重要个问题,众人都望向陈恪。
“东川铜矿,可以说是无穷无尽,但是受限于开采与冶炼水平。”陈恪道:“据估计,最初滇铜产量可能只有两三千万斤,随着人力物力投入加大和技术进步,产量会进步增加。这也是为何主张让商人来开采,z.府来收购原因。因为商人们为利益最大化,肯定会想方设法增加产量。”
“满打满算,就算是三千万斤吧。”曾公亮是《武经总要》作者,有浓厚技术情结,便听他如数家珍道:“按照本朝之制,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火耗十两。”顿下道:“所以三千万斤铜,只能得钱八百二十万贯。而养名士兵,年费六十贯,假设驻军五万,每年花费就是三百万贯,再扣去生产运输费用,还有商人利润,怕也得有个三五百万贯。这样算,似乎朝廷除解决钱荒,便是在白忙活啊?”
让曾公亮这说,众人出头冷汗,都瞪着大眼望向陈恪,要是这小子不给个满意答案,非要把他骂个狗血喷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