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大气粗宋朝来讲,这点钱按说是不多。但陈恪和赵宗绩知道,要真照这个标准谈,那谈成他俩也完蛋……赵宗实那边大票人,正瞪着眼睛寻趁他们呢。到时候就会说,澶渊之盟所定岁币是三十万两,后来辽国扯皮几十年,才增加到五十万两。好,两位次就赔出去相当于澶渊之盟、庆历增币加起来岁币,罪人谈不上,但被不明真相群众骂死是肯定。
所以,必须要尽切努力,将增币压到最低。陈恪和赵宗绩合计着,绝不能超过庆历增币数额,也就是二十万两。
但在这点上,赵卞和他们不条心。陈恪借着闲聊,把自己想法透露给他时,老先生颇不以为然。他说既然朝廷给五十万两空间,只要能在这个限额内完成,就算完成任务。
所以赵宗绩才会摆出副毛不拔铁公鸡架势,梗着脖子向辽国人叫板……这不仅是做
想到会是这个局面。他们还以为自己族人,会像从前那样闻战则喜、争先恐后。谁知道世道变,人心不古,这辈辽国人,只愿意在女人肚皮和马球场上展示他们威武,对战争没有兴趣,甚至有莫名恐惧……他们甚至开始埋怨皇太叔父子,无事生非去招惹宋朝干什?安生过日子不行?
说句不中听实话,宋辽两国……加上西夏也可以……三国从几十起,就正式进入比烂阶段。他们全都丧失开国时朝气和锐气,开始走向腐朽,期间互有强弱,也不过是谁烂慢点,谁烂快点罢。
所以同样是三国演义,汉末就流芳千古,这段却成老太婆裹脚布,又臭又长……直到个男丁不足十万小部落崛起,短短数年之间摧枯拉朽,便摧毁当世两大帝国,并让小三臣服。
当然这是后话……
※※※
回到谈判桌上,尽管宋朝人知道没有开战可能,但这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因为辽国烂,宋朝更烂,至少人家契丹人整天骑马打猎,骑射本领点没退化,旦他们重新焕发战斗意志,战斗力还是很可观。
反观宋朝,承平几十年,军官忙着吃空饷、士兵忙着做买卖。加上宋朝那坑爹募兵制,让军队变成养老院、收容所。想想侬智高在岭南,想想屈野河之败,唉,还是洗洗睡吧……
所以还是得给辽国面子。不然从开年到现在,扯皮好几个月,要是点好处都捞不着,那肯定要发飙。
什好处?当然是破财消灾……
事实上,出发之前,朝廷便已经给出谈判底线——岁币最多增加到百万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