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敲敲自己脑袋。好家伙,两个大学文理擅长居然颠倒。
算,无所谓啦。反正只要两个大学在后世还能掐起来,胤礽就很高兴。
胤礽也是康熙亲儿子,也继承康熙乐子人血脉。
即使他现在看不到,想到后世两所大学会打得头破血流,成为“世仇”,他就高兴得想大笑三声。
当新大学建立,康熙拿出*员再教育规章制度之时,满保等人事也吵出结果。
胤礽非常损道:“*员应该如水般清廉,才能让国家如巨木般繁华,水清木华,水木清华,不如就叫清华?”
有北京大学,怎能没有清华大学?
打起来!打起来!
康熙对这个学校名字非常满意。
于是康熙提笔,重重写下“清华”二字。
,考试也基本相当于第二次科举,基本成进士们混日子地方。
官学成为大学之后效果良好,胤礽就想开办第二所大学。这所大学就是改革翰林院,让进士登科之后,进入翰林大学再教育,不浪费那五六年时间,多学些更实用知识。
现在有本事也有远见大臣已经在自学,大清是时候举办正规*员再教育大学。那些已经在朝为官大臣们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学上课,和后世电视大学函授夜班样。
*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进士登科当官就能辈子高枕无忧。你不学,胤礽就办个大学逼*员学。
想想后世公务员,动不动就要上课、做题、考试,这是好传统啊!
最终结果,满保
木匠们雕刻时发现,康熙写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纷纷惊叹不已。
此事也成为清华建校史上桩笑谈。
之后,清华与北大褪去旧时代官学气息,引领新时代潮流,成为支撑新华国中流砥柱。
但两者互掐传统却也延续下来。
清华文科强大,经济、社会、外交、传媒等出现无数人才;北大则最早时就与大清科学院联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大清第所军校。
康熙非常赞同。
朕都每日手不释卷,再累也要每日读书学习,大臣们怎能比朕懒散?
皇帝和太子致决定,不仅科举卷起来,科举完也请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人继续卷。
于是,京中为红带子举人状告黄带子辱母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室、勋贵、汉军旗以及汉人们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为这件事吵架时候,翰林大学悄悄挂牌。
翰林大学只是俗称,这翰林大学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学,还包括*员再教育,自然需要个新名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