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不如说是认定它“纯属虚构”,“世人痛苦不能寄希望于这个不存在
救世主”,用他
话来说,他很想从监狱
墙壁上看见上帝
面容浮现,但他“没有看见浮现出来什
东西”,因此,他把拒绝承认上帝,拒绝神父
切
说教当作维护真理之举。他也看透
整个
人生,他认识到“所有
人无
例外都会被判处死刑,幸免不
”,他喊出
这句话几乎跟巴斯喀在《思想集》中、马尔罗在《西方
诱惑》中关于人
生存荒诞性
思想如出
辙,他根据自己
经验与所见所闻,深知“世人活着不胜其烦”“几千年来活法都是这个样子”,对人类生存状况
尴尬与无奈有清醒
意识,他甚至质问道:“他这个也判
死刑
神父,他懂吗。”有
这样
认知,他自然就剥去
生生死死问题上
切浪漫
、感伤
、悲喜
、夸张
感情饰物,而保持
最冷静不过、看起来是冷漠而无动于衷
情态,但他却“只因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判死刑”,于是,默尔索在感受到人
生存荒诞性
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
致命压力。这是他双重悲剧
要害。
不可否认,默尔索整个存在状况与全部
意义仅限于感受、认知与彻悟,他毕竟是
个消极
、被动
、无为
形象。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属于《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神话》
性质也仅限于宣示
种彻悟哲理。思想
发展使加缪在五年后(1946年)
长篇小说《鼠疫》里,让
群积极
、行动
、有为
人物成为小说
主人公,写出他们对命运、对荒诞、对恶
抗争,而且加缪又紧接着于1950年完成
他另
部哲理巨著《反抗者》,阐述人对抗荒诞
哲理,探讨在精神上、现实中、社会中进行这种反抗与超越
方式与道路,从而在理论阐述与形象表现两个方面使他“荒诞——反抗”
哲理体系得以完整化、完善化,成为法国二十世纪精神领域里与萨特
“存在——自
选择”哲理、马尔罗
“人
状况——超越”哲理交相辉映
三大灵光。
注释
①分别见埃尔贝·R.洛特曼:《加缪传》第283至285页与张容:《阿尔贝·加缪》第75至76页。
②引文均见《局外人》。
③罗杰·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第100页,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
④罗杰·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第91—92页,伽利玛出版社。
⑤《阳光与阴影》第83页,伽利玛出版社。
⑥《阳光与阴影》第8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