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作为琅琊王氏子弟,对陈操之却出奇地恭敬,简直有些讨好,说道:“在下从叔逸少公在世时屡赞陈刺史书法有他人难及之处,在下欲向陈刺史请教久矣,今幸陈刺史归来,何其幸也。”亲为陈操之执缰前导——
王羲之已去世,王献之不善交友,王彪之年老,所以陈操之与琅琊王氏交往不多,不明白这个王珣何以这般热情,突然想起前日嫂子丁幼微曾向他说起,琅琊王氏有个子弟慕润儿美丽多才,托谢韶前来探问,欲向润儿求婚,莫非便是这个王珣,年龄亦是相当——
这样想着,陈操之便多看王珣几眼,除身量短小之外,
五月二十四乙酉日,陈操之回京第三日,便与冉盛、卢佑等人前往姑孰拜见桓温,二十八日午后来到姑孰城外白苎山下,桓温派参军顾恺之等人前来迎接,顾恺之依旧爽朗善笑,跳下马与陈操之握手,笑道:“北地风霜摧折,子重风采却更胜往昔,想必是养尊处优之故,何日邀远游冀州,领略河北山川之雄奇?”
陈操之笑道:“去年高侍中为钦使,长康为何不同行,行程两万里啊。”
顾恺之扼腕长叹道:“惜哉,在西府不知此事,不然定要求桓公让出使。”叹息声未绝,却又脸露笑意道:“子重,见过家小惟清没有,当是汝家伯真之佳偶否?”
陈操之大笑,说前日在陆府两个小娃娃相见跌倒事,顾恺之亦笑。
这时,个西府官吏过来向陈操见礼道:“陈刺史,还记得在下否?”
陈操之看着这个身量短小但眉目清朗年少官吏,依稀有些眼熟,说道:“似在王右军府上见过,不敢确定。”
这弱冠官吏笑道:“陈刺史真有过目不忘之能,那年才十三岁,陈刺史竟还存有印象!”躬到地,自报姓名道:“琅琊王珣王元琳,现为西府主簿。”
陈操之赶紧还礼道:“原来是元琳兄,失敬。”
王珣出身琅琊名门,祖父便是鼎鼎大名王导,父亲王洽是王导诸子中名声最响,王羲之曾说王洽书法不在他之下,只可惜短寿,陈操之赴吴郡求学前王洽便已经去世,王珣之母苟氏也是当时声名极盛女书家,谢道韫幼时曾向苟氏求教过,王珣少有才名,神清朗悟,今年十七岁,为桓温辟为军府主簿,其章、表、书、记、文、檄,不待起草,笔而下,书风飘逸,文辞华美,甚得桓温器重——
陈操之对这个年仅十七岁王珣说失敬绝非客气语,王珣留存后世行书帖《伯远贴》是年代仅次陆机《平复贴》书法奇珍,乾隆三希堂之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