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又是科试年,曾国藩又次离开高嵋山下那个农家院落,踏上科举之路。经过年苦学,他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加坚定自信些。
院试当天凌晨,曾国藩就起床,来到考场。天还未明,学台大人就开始亲自点名。贡院中灯烛辉煌,学台大人端坐在正中,各县知县、教谕等排列两旁,都全副顶戴补服,气氛异常威严庄重。
这次入场,曾国藩自信已经找到作文门径。通过苦苦反思,以前学十六年没有学通他,感觉打通关节。曾国藩悟到怎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整体脉络,然后才股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自己感觉发挥得比以前都强。
放榜那天,他又是起个大早。立在人群中举目搜索,结果这次,他名字果然赫然在列!虽然位于榜单尾部,但是他毕竟成“秀才”!
消息传来,曾家上下喜气洋洋,在大门口搭起座高大彩绸扎成龙门。曾玉屏不惜花费,办二十多席。老曾家终于扬眉吐气!确实,曾国藩成为秀才和曾麟书入学不同。曾麟书中秀才只相当于获得个荣誉性结尾,因为他已经四十多岁,不可能在科场上继续奋斗。而曾国藩比父亲早中二十年,还有大把时间去考举人考进士。
从这年开始,老曾家气运似乎彻底转过来。中秀才之后第二年,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天,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举人考试。
考举人难度比考秀才高多,每次乡试,湖南全省不过能中四五十人。应试与录取之比,大约为八十比。所以和曾国藩第次去考秀才样,曾家人本来是没抱太大希望,哪知道,曾国藩居然考即中,在这科取中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中秀才之后马上中举人,这就是所谓“联捷”。
为什秀才考得这样艰难,而考举人如此顺利呢?这是因为曾国藩已经掌握考试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事实证明,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他命运转折点。
中举人这年十月,曾国藩离开湖南,兴冲冲地赴京赶考,看看能不能来个三联捷。
考进士比考举人多些周折,因为考进士难度与考举人不可同日而语。大清朝全国读书人有几百万,进士般每三年考次,次录取三四百人。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年不过才出百多个进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