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诸多世界第中,有个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产量最多诗人。他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共才48000余首。乾隆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首。世界第,当之无愧。
长恨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多产诗人,乾隆作诗,确实“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时天可以写十几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游览昆明湖,他不到小时就写8首诗,平均7分钟首。他专门写首诗记载这个小小纪录出现:“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御制诗二集》)然而艺术作品质与量往往成反比,从血管里流出来是诗,从自来水管里拧就出来,只能是自来水。由于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乾隆皇帝生大部分诗作不过是“分行日记”,随手记心情、记风景、记事件而已。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个片断:乾隆率大臣们游园,诗兴大发,顺口吟道:“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片……”吟到这里,突然卡壳。幸好刘罗锅在侧,继上句“飞入草丛都不见”,才完成首御制诗。事虽夸张,却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乾隆许多“御制诗”“创作”过程。事实上,为记日记方便,乾隆皇帝什时间都可以写诗,什事都可以入诗,为押韵对称,任意增词减字,创作出不少中国诗歌史上最没有诗味“诗歌”。比如乾隆四十年(1776年),他曾经写下这样首般人无法读懂“诗”:
阁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头两句,对历史特别熟悉读者也许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内阁每隔天送给皇帝次阁报,通报国家大事小情。今天阁报上说,十八日北京下二寸雨。可是后两句如果不看诗注,任您知识多渊博,也不可能读懂:过几小时,皇帝又接到河北地方官报告,说十九日河北下四寸雨。北京所报是十八日事情,看来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第二天雨势更加喜人啊!
当然,任何事情总归会有例外,在写作四万多首平庸作品过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带着写出些情真意切感人之作。不过,这些作品大多围绕个主题,那就是“悼亡”。比如下面首: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