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让他吃亏。因为他清廉,雍正皇帝先后多次对他进行赏赐,赐银动辄上万两,还给所当铺,让他补贴生活。因为他从不主动为自己亲人牟取私利,所以皇帝对于他子弟亲戚仕进也多有照顾。但皇帝越施恩,他就越谦退,皇帝每有奖赏,他必尽力逊让。雍正十年(1733年)其长子张若霭高中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惊惧失措”,立刻面见皇帝,“免冠叩首”,以自己家世受皇恩,科举很盛,请求皇帝降低其子名次。张廷玉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大为感动,经他恳请,特将张若霭改为二甲名,并把此事前后情由在谕旨中加以公布,表扬张氏公忠体国。(《张廷玉年谱》)
除以上这些原因,张廷玉身上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柔”与“顺”。
张廷玉对历代大臣得祸之由深有研究。他认为,做高级大臣最忌讳有以下几点:
是性格过于刚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们不讲方式方法地与天子作对,下场当然悲惨。
二是做事过于讲原则,比如岳飞。他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心理隐私,以社会正义去挑战帝王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力过大,不知谨慎。历史上倒霉权臣多是由此。皇帝与大臣考虑问题出发点不同,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及个人偏好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起。与皇帝意见相左之事既多,不免日久生怨,积隙成仇。
第四点则比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们因为“好名”而获罪。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连儒学人格追求,也成专制极度扩张妨碍。原因很简单。儒学固然有维护“纲常”面,同时也有追求自完善,要求人格独立面。儒学方面要求其信徒尽力为皇帝服务,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能放弃对自己人格尊严坚持和精神价值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统治术上大有创新。他们认为,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为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他说:“为臣不惟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有大臣因为“好名”而被皇帝严厉打击。比如雍正朝杨名时,是个有操守政治家,在些问题比如打击科甲朋党上与皇帝意见不同。他做很多减轻农民负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