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警。除那场本没有必要金川战争之外,大清不闻兵戈之声。
发动平准之战,在所有人看来完全是自找苦吃。如果不发动这场战争,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主动出击成功,固然荣耀无比,旦失败,那他20年统治成果会毁于旦,自己也身败名裂。
因此,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帝决定出兵时,遇到几乎是致反对之声。
理由之是所谓“兵者不祥之器”。20多年前和通泊之败在大清*员心中留下阴影太深,提起准噶尔,他们就心惊胆战。在他们看来,蒙古人不来进攻大清已经是谢天谢地,大清怎可以主动挑起战端呢?确实,农业文明并非尚武型进取文明。般情况下,汉族与周围民族战争,都是少数民族主动挑起。几千年来,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直缺乏必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几乎从来没有政治家和学者认真研究过这些蛮夷内部政治结构和军事行动规律。历史上汉人王朝对待边疆少数民族,通常只有个办法,那就是“羁縻”。也就是说,被动应付,委曲求全,用金钱和布匹收买。他们认为,这些蛮夷是“犬羊之性”,思维方式不同于人类,完全不可理喻。他们来如急雨,去如飘风,无法抵抗也不可预测。汉人对他们莫名恐惧积累几千年,已经凝聚成中原民族集体潜意识。
理由之二是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已经共享20年和平,双方都从这种和平中得到巨大利益。雍正末期两次大战打个平手之后,双方清楚地划定边界,谨慎地控制着自己力量,在边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大摩擦。双方贸易也迅速兴起,每次交易,牛羊上万头,给双方都带来实惠。实现和平之后,清朝10多万大军撤回内地,20年间节省数千万两军费,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民众也不用负担沉重粮食供应任务,生活大大改善。正是边疆稳定,为乾隆盛世到来提供重要外部条件。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应该继续这种和平状态。他们甚至认为如果出兵就是“师出无名”,双方和平条约既已签订,大清乘准噶尔内讧之机破坏条约大举入侵,于理不合,不是天朝上国应该有做法。
理由之三是20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争,全国上下已经习惯和平,“人心狃于久安”。如今突然要大规模对外作战,人们毫无精神准备。况且战争是天底下最花钱事。特别是远赴西域,必须往西部运送大量军粮和军事物资,这些在几个月之内根本不可能。而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