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状态,对今天习惯
大共同体生活
中国人来说,可能难以想象。其实,如果对比
下欧洲中世纪
庄园,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
。日耳曼民族消灭
罗马帝国后,各地封建主关起门来过日子,中世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
,所有
生活用品基本上都可以自己生产,既种地打粮,也养牛养猪,还有人从事手工,当木匠或者铁匠。也就是说,关上大门与世隔绝也没有任何问题。庄园里
农奴和农民是不能随便离开庄园
。因此“每
个庄园就是
个社会。农
他亲人又在自己
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
这样分封结果是,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
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
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
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郭店楚墓竹简上记载,“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
父亲,可以不管国王,但不能为
国王不管父亲。
《韩非子》中有这样个故事。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大意是说鲁国有个人去打仗,每次在前线都开小差,孔子就问为什
,那个人说,
是独生子,
如果战死
,
父亲就没人养
啊。孔子
听觉得这个人道德真高尚。
这个故事当然是把儒家观念推到极致,有点夸张,不过也确实反映
儒家思想
本质。儒家认为,血缘是至高无上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且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
,别管对方是国君还是什
,因为“父高于君”。
秦晖先生说,这些故事说明先秦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提倡“父高于君”,正是为
阻止国家权力向家族内部延伸。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后世
观念,先秦人是没有这个矛盾
。
三
周秦之变第
个层次,就是从小共同体变成大共同体。
什叫小共同体?就是老子说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帝王世纪》说,夏商之际,天下1800方国,那
按当时
总人口来看,每个方国平均人口不过1300人。宋镇豪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中根据夏商之际古城址考古资料,推测当时
平均人口是1500人。周初天下也是
千多个方国,薛涌说:“
千多个国,大体都集中于狭小
中原地区,每国
人口平均也就是几千人。”[10]为什
老死不相往来呢?因为各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
,不用往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