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物不耐烦道:“天色将黑,屋里光亮不甚好,在院中即可。豆棚之下夜间谈话,也是人之常情。”他不明白,这王先生着什
魔怔,
定要钻进屋子里说话。
正当此时,方应物忽然听到身后有女子诵读声响起:“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
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
不用回头,方应物也知道这是谁。但他还是回头看去,却见兰姐儿笑着站在另边
屋檐下,很有默契地背诵着经典。
,但王塾师在八股文上浸*这
多年,必定比他老道,所以听听王塾师
分析没错。
不过他也知道,此事必须尽可能小心,在外面不但有可能人多嘴杂,还有可能隔墙有耳。
所以方应物只好直忍着,忍过
啃完干粮,忍过
离开县城,忍过
十里山路,
直忍到中花溪村附近。
此刻天色已经是傍晚时分,方应物对叔父方逢时道:“小侄有些学问要讨教王先生,所以请族叔自行回去,小侄先随王先生去他那里。”
方逢时没有多想,便自己回上花溪去,而方应物则随着王塾师来到他家中。进
院子,方应物迫不及待地问道:“县试将近,
欲作题练习,方才在路上拟出
两个题目,愿请教先生。”
方应物听得分明,她所背诵这段就是朱子集注中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
章
注解。
方应物与兰姐儿目目相对,彼此眉目传情地示意过后,又转回头,重新面向王塾师。却见王塾师满脸茅塞顿开
爽快神情,“这个题目,不需发挥,只需守注娓娓道来即可,
已有腹案!”
方应物满肚子猜疑,难道这王塾师所学不精,从小只能死记硬背
王塾师虽然觉得古怪,但他与方应物如今也算损俱损
荣俱荣,也不做他想,只道:“好,进屋再说。”
方应物心急地问道:“道题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另
道题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先生你看如何作答为好?”
王塾师抚须侃侃而谈:“前面这道题,出自论语为政第四这章;后面这道题,出自孟子
尽心上这章……”
“然后呢?”方应物又追问道。
王塾师脸色闪过几丝尴尬,伸手延请道:“你进屋再谈,正所谓坐而论道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