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临殿,群臣礼毕不用赘述。
议事时先是定近期几件迟迟不决之事,内阁方面屡屡由袁阁老应答,因为这些事务都是比较疑难,所以被李佑毫不客气地分给袁阁老。
眼里看着袁阁老次又次地出列奏对和接旨,仿佛内阁之首般风头,李佑心里五味杂陈,是他亲手造成这切啊。
无论袁阁老水平是高是低,政务办得是好是坏,即便差到招来片骂声,可只要今后这个场面持续下去,那真成给袁阁老造势……
中书舍人毕竟只是中书舍人,大学士毕竟还是大学士,李佑暗暗摇头叹道。以此事可以看出自己见识和境界仍是不足,陶醉于打压阁老虚荣有何实际意义?
御史。不然出现舆论言堂,岂不有蒙蔽圣听可能?
李佑埋怨完赵良仁,又担忧弹劾这件事该怎应对?那些言官们抓住停职待勘里这个勘字不放,很是烦人。自己被袁阁老当众点出堆所谓劣迹,也真授别人以柄。
想到袁阁老,李中书忽然有主意,所以不必去麻烦诸位靠山。况且去请各位大佬们出面效果也难说,即便你权势熏天摆平百四十九个言官,但只要有个人不要命地弹劾你,那还是弹劾……
横怕愣,愣怕不要命,这条规则在官场中个别时候也通用。当年单枪匹马海瑞海青天便是这般让大家无可奈何。
次日初九,是有早朝日子,切照旧,走遍形式。朝会结束后,慈圣太后有谕,于武英殿面见大臣。
看来以后要变变,李大人正满心琢磨如何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时,太后命内监传示封奏疏。每个重臣看过后,都不约而同瞄眼最近
二百多年前,朝会人多口杂丧失决策功能后,君臣面议就成种取代朝会决策形式。这个人员范围小很多,般都是大学士九卿之流,朝会结束后有要事奏报人也可以参加,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廷议。
不过自成化朝起,就连这种君臣面议也成种奢望,除偶有如孝宗、毅宗皇帝,多数情况下都是君门万里、天颜难见。
到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慈圣太后贤明有德,倚重大臣,所以时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面议断事。大概是上个月过圣寿节积压些政务原因,所以今天太后在早朝后临武英殿视事。
李大人作为分票中书,须得熟知政事走向,此时也有幸进入武英殿,位于班列最末尾。
殿中层细细珠帘,将慈圣太后与群臣隔开。瞧个新鲜李佑想道,这也算那传说中垂帘听政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