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猜想,所以回旋余地才大,奏到太后这里,她老人家愿意认可就认可,不愿意认可就不认,怎处置结都方便。也许,圣母太后派他查案目就是这样罢。
不过写完后,李佑自己也觉得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就算捕风捉影也不能太玄幻,怎也得找点“真凭实据”,不然不好应付四方悠悠众口。
这难不倒有家传有经验李大人,他吩咐还在自悲自叹命苦崔经道:“你去外面传话,谁能检举出这两个嫌犯证据,谁就可以无罪放行。”
崔经愣愣,喊几嗓子就能将证据搜罗过来?那些人要真有什证据,被打成半死前早就出示。
“速速去罢!”李佑不耐烦地挥手催促。
?只有种解释,他也着急出去,又担心引起注意,便挑动别人探路或者掩护他。钱监生又为何着急出去而不想声张?是不是与自己查案时把所有嫌疑犯都抓捕起来有关系?
再联想起张姓小吏这个嫌疑犯据说十分巴结攀附钱监生,李佑脑中便勾勒出幅线条——钱监生指使亲近小吏张某去灭口,张某又找到更方面直接动手绳愆厅小吏方某……
最浅层真相不外如是罢?大概虽不中亦不远矣,更深背景和动机什,李佑暂时不敢去想。
崔经见李大人发呆,小心翼翼问道:“大人何故沉吟?”
李佑手指点着钱监生名字,“此人八成为圣母太后亲侄儿。”
崔经出去立在阶上,面对二十几条半死不活伏地人体,公事公办地将李大人原话转述遍。
没什用处,崔经想道,正要转身回屋。便见脚底下最近那个小吏,本来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突然个鲤鱼打滚,挺起上半身高呼:“小要检举!小同为绳愆厅吏员,凶案那晚有事走迟,却见
崔经倒吸冷气,时间噤若寒蝉。有点欲哭无泪,难道真如李大人所说,他跟随谁谁就要倒霉?
此事也只能查到此为止,有两个证据不足嫌疑犯足矣!李佑下决心,提笔写道:
“……已查知,去年九月六监生,bao亡之案,有小吏二人甚为可疑。推测应为共犯,其中何某唆使、方某作案,又共订约守蒙蔽视听。现已查明此二人互为伪证,足以证实其心虚,试想若不做贼何来心虚……”
他洋洋洒洒写大篇,通篇大都是貌似有理猜想,放到二十世纪这样结案报告要被笑掉大牙。
但在目前却是最合适行文。毕竟如今这年头是人治为主,尤其到庙堂高层,很多事大家心知肚明即可,证据有时候不那重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