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无奈,下旨道:“着有司寻找李佑下落,劫持李佑者就地正法!工部为李佑叙功进奏。”
又加句,“今岁黄淮河务不妥缘于水势过大,李佑遇险是杨负无心之失,换他人也无可作为,对凤阳巡抚衙门不必苛求。罚杨负降薪级,原职留任。”
又是搞平衡,不过众臣也都习惯,没有什异议。
正要散伙之际,忽然新奏章送进大殿,文书房太监禀告道:“此乃李佑上奏
落下风。
次辅许大学士今天直没有说话,作为名已经极其接近人臣极点理智型官僚,需要考虑问题更多。再说打前阵有别人,到他这个位置,不用轻易表态。
自己派系中个嫡系正六品与派系外名分量很重封疆大吏起冲突,必须要深思熟虑地仔细权衡其中利弊,而不是味无脑偏帮。有时候过度袒护不是帮人,而是害人,政治中通盘考虑后该妥协时还得妥协。
其实许次辅这种思维方式是李佑能够理解并能想象到,毕竟他在内阁庙堂里以最激烈方式熏陶锻炼过半年多。但也是他所担心,让别人妥协,李大人乐见其成,但妥协到自己功劳簿,李大人就不能接受也不想接受,不然也不会闹出这几本奏章。
是,许次辅思路很对,但是朝中气氛俨然变成如此这般……本来氛围势均力敌或者说稍微偏向二品杨抚台,但经李佑渲染出悲情,又大不样。
局面若此,这时如果他还不为李佑说话撑腰,未免就要惹人生疑。反过来被视为寡情薄义也不好,大家都知道那李佑帮过他立下汗马功劳。
于是许次辅站出班列,用锤定音语气道:“功德也好,德行也罢,都有个德字。祖宗神明在上洞照烛见,岂可只论功绩不论品德?即便祖陵之功绩李佑与杨抚台各有其半相争不下,但若以德相论岂可混为谈?”
“李佑高瞻远瞩决泗州,为朝廷背负骂名至今无怨无言,在大堤防洪身先士卒,危急时刻以死殉节,都是确凿可查之事。杨抚台决高家堰泄洪是否有效尚还存疑,况且他在祖陵频频遇险时不见作为,只最后听到祖陵脱险时便急急上疏邀功,又坐看李佑在辕门外陷于,bao民之手,此可以称为德乎?可以礼敬祖宗乎?”
最后许次辅又搬出句大杀器:“读书尝闻,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殿中群臣心里齐齐句,靠!不愧是次辅大人,出口便将二人争抢功劳问题拔高到“意识形态”最高度,虽然虚伪得令人想吐,但谁也没法公开否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