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长公主身边最得用太监是吴广恩吴公公,这次居然没有跟着主人南下,而是留在京师,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毕竟重设司礼监和抬高勋贵对天子没有坏处。新嫩天子面对庞大而复杂文官集团,没有助力就是孤掌难鸣,并非人人都是世宗皇帝那样斗争高手。
甲申之后,有批新兴勋贵。但近三四十年天下承平,偃武修文之下历史又进入新轮回。还发生因惨遭忽悠而废除司礼监和东厂这种事,对于皇家而言无异于自废武功。从而导致文官渐渐坐大,天子垂拱而治就是文官政治口号。
若重设司礼监负责批红,任用勋卿参与议政,起码可以稍稍制衡事实上已经独大文官,让宝座上天子稍微透几
用机会延伸出无数权力,但除讲空洞道理,外朝文官从法理上没有阻止重设司礼监理由和方法,又不可能公然闯进皇宫围堵司礼监。
与重设司礼监不同,选出若干勋贵成为廷议正式成员,那就是另种状况。
要知道,自从朝会成礼仪性摆设后,大明朝廷议事制度主要有三种,朝议、廷议、部议。
其中在君臣相隔传统中,只有重臣参加廷议是最重要种议事,是外朝政治核心。而廷议结果要奏请天子定夺,天子不同意只能再次下发廷议,直到双方达成共识为止。
真正廷议,参加人员范围无论大小,只在内阁、六部、科道里打转,不包括勋贵。但从景和朝以来,慈圣太后召开朝议,包括李佑参加过那些次,其实都是廷议变种。
因为钱太后毕竟不是皇帝,有很多微妙之处,需要亲临现场。另方面,钱太后要塑造“女中尧舜”形象,所以常常很勤奋地亲自参加议事,但又不主导议论。
结果把大臣自主廷议变成名为朝议、本质还是廷议模式,区别只是议论结果由会后上奏天子,变成当廷奏请秉政太后而已。公卿勋贵虽然因为有朝议幌子常常得以列席,但仍旧没有发言权。
别时代情况不,而景和朝廷议完全由文官垄断把持,不容外人染指。往里面安插勋贵,将勋贵参加廷议变成定制,等于是派人侵入文官大本营,比重设司礼监难上无数倍。
思考到这里,李佑算是将这次大变局条理梳出来——司礼监和勋贵这两手堪称是内外,用司礼监钳制内阁决策权,用勋贵干扰外朝议政权,从而要达到加强皇权目。
又想起归德长公主和天子,李佑认为这两位应该知情,甚至与太后达成默契,有合力为之嫌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