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标榜歌颂自然是犯龙颜、批龙鳞,但是这种机会落到眼前,成为现实中抉择选项,那需要很大勇气。因为你预测不出是什后果,因为你猜不出将付出什代价,因为你不知道这样做值得不值得。
像李佑上次那样,挨两下廷杖便名扬天下,之后换个地方继续做官,年多又回京,若早知如此喜剧结局,自然是人人争先恐后打破头犯天颜。
但问题是,你无法确定只是如此,挨过廷杖被贬斥不见得是李佑,也可能是被贬几十年而老死云南杨慎。
科道官中,御史和给事中是有区别,御史上书言事责任较小,只管说
钱太后就快还政退养,虽然她不至于想当武则天,但多少还是有点敏感,即将失去权力失落感萦绕在心头。
看到群臣如此不体谅、不合作,三番五次扫她面子,钱太后执拗逆反心理发作。这十来年,她谦虚自抑,优容大臣,结果这些大臣全然不感念于此,忘恩负义地让她情何以堪!
这也是君臣两者之间观念有差异。钱太后认为自己做出贡献,付出和牺牲很多。但在群臣眼里,钱太后代行皇权,所以虚心纳谏,善待臣民,都是理所当然本分,君上本该如此……
话扯远,却说李佑这件事在钱太后心里,第,李佑官职是重要筹码,暗中涉及到她退养后钱家安置问题;第二,她堂堂秉政太后费尽周折,连李佑个小小五品都免不掉,这口气如何出来?
更何况她始终寻求在现有已成惯例政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但由于群臣羁绊,就是解决不!那就只好甩开现有框架,凭借君权霸王硬上弓,难道满朝文武都要为区区个李佑死硬到底?
有时候,政治就是耐心较量,但钱太后秉政时间余日无多,已经没有耐心。作为超脱于臣民律法之外唯二人,就算她奈何不别人,但别人谁又能奈何她?
当李佑接到吏科送来消息,不由得大喜过望,他就在等着这刻!不容易啊,方面明里暗里挑衅太后,方面还得摆出与魏国公家过不去样子给别人看,不停借势造势,终于盼到太后走出这步。
这是太后首次绕过内阁,为政事直接下诏给六科抄发,打破十年来不发中旨默契,极其不同寻常。
两日间,消息便传遍京师内外大小数十衙门!
接到诏旨吏科诸给事中,也好似捡个烫手山芋。六科可以封驳诏书,是位卑权重典范,但是这项权力用起来却是慎之又慎,因为旦用,就相当于直接打君权脸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