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歌德
1823年9月5日
19世纪头20年,歌德几乎每年都要去波希米亚卡尔斯巴德和玛丽恩巴德旅行和疗养。他在玛丽恩巴德时,通常寄居在阿玛丽·莱佛佐太太家中。房东太太大女儿乌尔丽克,正值妙龄少女,焕发青春年华。她经常陪歌德散步,像个女儿对待父亲那样搀扶他,天真地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切;歌德也在信中称她为“亲爱爸爸忠实而漂亮女儿”。可是时间久,爱激情在歌德心中荡漾起来,终于到不可遏止程度。
1823年6月,歌德又来到玛丽恩巴德,他决意想使乌尔丽克成为自己妻子。
7月,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也抵达该地,歌德就请他代自己向乌尔丽克求婚。但结果只是听到番委婉敷衍。8月,乌尔丽克家从玛丽恩巴德去卡尔斯巴德,歌德亦尾随而至,并在那里度过自己74岁生日,生日之辰,他收到件礼物,上面具有包括乌尔丽克在内三个房东女儿名字,但是关于求婚事却只字未提。莱佛佐太太请求公爵无论如何也要慢点把拒婚事告诉他枢密顾问。于是歌德在9月5日带着不明确答复离开卡尔斯巴德。但他刚和乌尔丽克告别,心情就激荡起来。他忘怀不乌尔丽克向他告别时最后吻,她可爱倩影不时浮现,眼前是片萧瑟秋色,老人悲不自胜,就在马车车厢里、途中驿站上,气写下他晚年最著名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对于歌德这件轶事,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致认为,《玛丽恩巴德悲歌》是歌德生中转折点:他从此永远告别爱激情带来痛苦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暮年。
《玛丽恩巴德悲歌》固然吐露惆怅之情,但悲歌(Elegie)词,本是源于古希腊种诗体,既可用于哀歌、挽歌,亦可用于战争诗、政治诗、教喻诗、爱情诗,如歌德《罗马悲歌》,并非是哀悼罗马之作,乃是采用古代格调写爱情诗篇。
——译者题记
1823年9月5日,辆旅行马车沿着乡间公路从卡尔斯巴德[1]向埃格尔[2]缓缓驶去。秋天清晨,寒意袭人,瑟瑟冷风掠过已收完庄稼田野,但在辽阔大地上仍然是片湛蓝天空。在这辆四轮单驾轻便马车里,坐着三个男人——萨克森—魏玛公国枢密顾问冯·歌德(卡尔斯巴德疗养表格上是这样尊称)和他两名随行:老仆人施塔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