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开始创作部自传性剧本,这部剧本后来以《光在黑暗中发亮》为题,作为遗稿片断发表和上演。这部未完成剧本(从第场就已清楚表明)无非是用最隐晦方式来描述自己家中悲剧,为自己酝酿中弃家出走作公开辩白,同时也是为求得自己妻子宽恕,也就是说,这是部在心灵极度破碎中企求获得精神上完全平衡作品。
显而易见,托尔斯泰在该剧中塑造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萨林采夫这形象正是他自写照,而且大概还可以这样认为,这形象是这部悲剧中虚构成分最少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塑造这形象,无疑是为替自己预先表白,他定要摆脱自己生活,但是,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当时1890年还是十年以后1900年,他都没有找到决裂勇气和方式。由于缺乏这种意志,剧本也始终只留下片断,仅仅写到主人公举着双手祈求上帝帮助他结束内心自相矛盾——那种全然不知所措精神状态——而告结束。
这部悲剧所缺少最后幕,托尔斯泰后来也没有再行补写。不过,重要倒是:他用自己生活完成这最后幕。在1910年10月末最后几天里,25年来犹豫不决终于变成摆脱困境决心:托尔斯泰在经过几次极富戏剧性冲突之后弃家出走,而且是走得正是时候,不久他就安详地、如愿以偿地死去,在静穆中奠祭自己生命运。
觉得,把托尔斯泰自己这个结局作为他那部悲剧片断尾声是最自然不过。因此,试图以尽可能忠于历史和尊重事实与文献态度把这最后也是唯结局写出来。深知自己并无奢望:想以此来任意补充和代替列夫·托尔斯泰自白;不是要把自己同他那部作品掺和起来,只是想对那部作品尽绵薄之力。在这里所作努力,不是要去完成他剧本,而仅仅是想为他那部未完成剧本和未解决冲突写出个独立成篇尾声,唯目是要给那出未完成悲剧以个悲壮结局。这也就是这尾声部分意蕴和怀着敬重心情努力所求宗旨。如果万要演出这尾声部分,那必须强调指出,尾声中发生情节在时间上要比《光在黑暗中发亮》晚16年,而这点务必在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扮相上体现出来。他晚年几张出色肖像可以作为化妆时模型,尤其是在沙马尔京诺修道院他妹妹那里时[1]那张画像和灵床上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