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大部分篇章都是2015年《钟山》上
专栏,这是
第
个专栏。
惧怕专栏,那种倒计时
日子
天也不想过。2014年
年底,
之所以答应《钟山》
主编贾梦玮,那是因为2013年
去
南京大学
。
有
些讲稿,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
要感谢南大,南京大学没有逼着
上课,只要求
每学期开些讲座。讲座不是课堂,更不是课程,准备起来要容易得多。
重点是文本分析,假设
对象却是渴望写作
年轻人。这个假设是什
意思呢?其实就是分析
方法。分析有多种式样,有美学
分析,有史学
分析,
所采取
是实践
分析,换句话说,
就是想告诉年轻人,人家是怎
做
,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那个高度
。老实说,
做实践分析相对来说要顺手
些,毕竟写
那
多年
,有些东西是感同身受
。
作品是作家写,
个人要成为
个作家,从“构成”这个角度来说到底需要哪些要素,这个也没有固定
说法。“国际上”通行
说法是: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说到这里
话其实也就说明白
,
在讲解小说
时候,大部分时候围绕
就是作家四要素。它是不是合适?
不知道。
所知道
是,它也许比“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说。是
,
渴望年轻人更接近
些。拿着望远镜去阅,
们很可能什
都看不见。
突然想起句话,“
千个读者就有
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好。“
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
个”哈姆雷特。文学从不**,它自由,开放,充满
弹性。但是
也想强调,“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文学有它
标准和要求。
渴望
这本书可以抵达文学
千分之
。
附带着回答两个问题:、有人问,你
讲稿为什
只谈短篇小说而很少涉及中长篇呢?这是由讲座
特性决定
。
次讲座只有两个小时,时间很短,
以为分析
篇短篇小说是合适
。二、也有人问,你怎
就那
啰唆?人家
小说只有
千多字,你怎
能
口气说上
万多字
呢?这也是由讲座
特性决定
,
次讲座有两个小时,时间很长,
总不能说“这篇小说好,非常好”,然后就走人。
2016年7月17日于南京龙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