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得如同翻版,重要细节处没漏下。于是,口齿声音都不重要,重要是记忆力好,复述能力强,于是
次次得到夸奖。
在乎这样
夸奖,比考试出成绩更重要,
非常享受有人认真听
含混
发音。有这样
经历,
也
直认为《水浒传》是最好
小说,反复地看,经典段落几乎都能背下。四大名著
只看过这
部,被朋友笑话,说你竟然不读《红楼梦》。
自己觉得不丢人,找个理由,你们读过,
和老曹没读过。他们问老曹是谁。
告诉他们
个常识:曹雪芹也是在没读《红楼梦》
情况下,写出《红楼梦》来。
那几年空余时间,除卖邮票,
只会坐在家里看书,这是
命。
读
小学那个班,是教改实验班,搞作文强化训练,取个名叫“童话引路”,作文课上,老师都引导
们写童话,当年闹出
些影响,四年级有
学期全是上公开课,电视台来录新闻和专题,晚上才好打光,所以那半年
们昼伏夜出,晚上去上课。全班四十五人,有三十多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作文童话。
有作文杂志给
们班同学开专辑,
发
溜。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至烫手,想当作家
人路上随便抓,
抓
把。但当时
写作文并不冒头,记得班上作文最好
是两位女生,姓熊,姓黄。班内搞起小作家协会,正副会长好几人,
混上副秘书长。在老师看来,
好歹也算二梯队人选。
以为她们必将成为作家,而
也希望向她们靠近。后有“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莅临
班指导工作,摸出
支钢笔,说是神笔。班主任指派,由姓熊女生接收。彼时,在
看来,不啻是
场仪式,宣告她已光荣地成为
名作家。那
刻,
心里,酸甜苦辣咸,羡慕嫉妒恨。
还在读小学时,就以为所读班级是有专业方向,老师
心要扶植、培养
帮作家。
以为,即使毕业,也有
帮同学内心已揣定当作家
志向,表面上不管如何
不露痕迹,其实这志向已如信仰
般牢固。
们正向着作家这
身份发动集团冲锋,若干年后,再保守地估计,那几位种子选手,总是拦不住。
想象着,若干年后,
们
同以写作吃饭。
以为将来必是这样,从不曾怀疑。想当
名作家,这愿望于
而言来得太早,十岁就有,十多岁已变得坚固。这是很可怕
事,想得多
,纵然只发表三两篇童话作文,
便在
种幻觉中认定自己已是作家。这种幻觉,使
此后遭遇任何状况都不以为然,读书只读闲书,成绩飞流直下也无所谓。慢慢读到高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