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扼腕,有人讪笑。向视女人为衣服石玉璞,在大势将去之时,以顶可有可无绿帽子结束自己倥偬生涯。
即使回到襄城,云嫂间或谈起这件事,往往以见证者口吻。虽然她会以谦虚而逾矩口气,问上这句,太太,说得可对?
这时候,昭如有些失神,然后点点头。因为她又想起那个雨夜,个女孩湿着头发,使劲地拧着自己旗袍。还有哀求眼神,里面内容。
那夜,踌躇满志名伶徐汉臣,离津开始去北平各地巡回公演旅程。个陌生年轻妇人,远远地站在站台另端,因淋雨瑟瑟地发着抖,看着他在众人簇拥下,踏上西去火车。
回想起在意租界做“”日子,昭如总觉得有些似是而非。
站在二楼阳台上,能清楚地眺望海河,听得见渡轮或高或低汽笛声。清晨,码头上有份远远热闹,让人心里有些踏实。然而又因为毗邻俄奥两国租界,便有些视线被阔大厚重斯拉夫式建筑牢牢地遮住。甚至阳光进入室内,也因此变得曲折,最后落在地板上,竟是惨白星星点点。这就让人有与世隔绝之感。
刚搬来段日子,家里经常出现些外国人,以日本人居多。看得多,昭如也觉出他们与中国人相类面目之下,有种坚硬与阴柔共生表情,时时浮现出来。尽管他们十分礼貌,但仿佛是种本能,内里藏着些令人难以捉摸东西。他们女人,除鞠躬之外,还很擅长对孩子表达善意。笙哥儿似乎不太领情,他盯着她们被脂粉遮盖脸孔,面躲到昭如身后去。
让笙哥儿感到亲近,是个留着络腮胡男人,位下野俄国公使。他是这家里常客。他总是像拎只小猫样,将笙哥儿拎到自己膝盖上,然后用厚实而温存声音唱歌给他听。虽然唱是什,所有人都不懂得。但笙哥儿总能从他颤动小舌音里找到乐趣。名义上,这位库达谢夫子爵是盛浔朋友,然而他似乎与昭德保持着更好友谊。在被北洋z.府取消公使待遇后,他仍然选择留在中国。具体说,留在天津。当问起他为什不回国,他总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理由。比如,他舍不得狗不理包子;又比如,义国饭店红酒烩牛尾,比他在圣彼得堡家庭厨师,做得更为地道。当然,还有中国姑娘。他眨眨眼睛说。
这时候,女眷们就笑起来。放肆些,便随手掷颗核桃过去,恰击中他。子爵也并不恼,将核桃捡起来,深情地放在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