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笙说,理应。
青年问,先生贵姓?
文笙便告诉他,小姓卢,卢文笙。
青年说,好名字,雅气
去。
走进这条街,看得见灯火,人却寥落不少。凌晨时候,四更向尽,人流涌动,是另番景象。沿着三马路外国坟山到四川路香港路带,水泄不通,到将近正午,才慢慢散去。这里是沪上有名报馆街。半里路不到小马路,有三四十家报馆。日本人走后,复刊多,渐渐容纳不下。不少便迁去临近爱多亚路。
文笙住在“新闻报馆”隔壁间商栈,对面望得见《申报》楼房。因为选址巧,也算是闹中取静。这间客栈叫“晋茂恒”,开许多个年头,模样是有些败落。可内里却经营得很好,虽然时移世易,也有过几次危机,但始终没让临近报馆商铺给吃掉。听说老东家很勤勉,人不在。现在少东人也精明,却是无为而治,很少出现。便有人在这里做起二房东,将房子赁给到上海做生意乡里。商栈是山西人开,在这里住,却多是河南、河北人。河南多是孟县、温县带人,做布匹生意,是永安同行。
永安和文笙住在顶楼,位置算是格外清幽。赁这层,年便要多两根条子,却也值得。打开窗子,看到并不是熙攘街道,而是寻常人家院落。挤挤挨挨石库门房子,里头是日复日巷陌民生。文笙便很爱往外头看,看着看着,便想起家好处来。
他推开大门,沿着楼梯走上去。年月久,扶梯发出吱呀声响。走到二楼,闻到扑鼻中药味。随即看见楼梯口,立着个方正红木柜子。柜子上整齐嵌着精致抽屉,坠着铜质拉手。虽然灯光昏暗,仍然可看见,抽屉上贴着白色纸签,工整地用小楷写着“生地”、“淮山”、“牛膝”。
这时候,从柜子后头闪出个人来,将那柜子移动下,嘴里抱歉道,对弗起,挡你路。
是个身形瘦小人,却让文笙愣下。这张脸,是熟悉,他倏然想起自己同学凌佐。然而,这青年分明讲是掺苏白国语,他回过神,说,不要紧。
青年便扯下肩头毛巾擦把汗,说,先生听口音,是北方人?
文笙便道,是襄城人。
青年笑说,是吴江人。如今情形好些,各地人都到上海来。可这来,才知道生意也没这好做。用项又大,光是吃和住,都比们那里贵许多。如今叔叔回乡下,就靠个人。刚搬过来,以后便要劳烦多照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