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台大第堂上课情景,很难令人忘记,那该称之为“盛况”吧!钟响后,走到回廊左转第间“十六教室”,以为自己走错,除讲台,座位全部坐满,后面站到贴墙,窗外也站满人!这门必修课全班有百三十多个学生,而第十六教室只有五、六十个座位,所以引起那个盛况场面。后来调整到新生大楼,第二年回到文学院间大阶梯教室。
确实是在惶恐中走上讲台,勉强平静地说开场白,迅速地抓住唯救援,支粉笔,写两行这年计划:起始于浪漫时期和将要讲授第位诗人威廉·布雷克。
为稳定自己和“听众”,先用中文说明英国文学史和切文化史样,划分时代和流派都没有放诸四海皆准定名。如自六六0年英王查理二世复位到佳冠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十七世纪后半期为“复辟时期”(TheRestorationPeriod,和们即将开始正确阅读浪漫时期,都有很复杂历史意义。不赞成,也没有能力用中文口译原作,所以将用英文讲课,希望能保存原文内涵思想特色。不愿用“浪漫时期”中文译名,简称那个常以热情进入深奥内在探索时代。因为“Romantic”所代表既非唯美,亦非中古以降罗曼史(Romance)中虚构奇情。它是种对崇高(sublime)理想永不妥协追求。强调创造力与情感抒发浪漫主义其实是对前世纪守教条新古典主义反动。其回归自然(returntonature)呼求,强调大自然引导个人心灵对真善美追寻与沉思。
中国近代教育系统以英文为主要外国语以来,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以英国文学更为必修课,乃是必然发展。至今最简单明确原因,仍可用泰恩(HippolyteTaine.1828-1893)以德国人观点来说明,他写《英国文学史》时说,要藉个丰富而且完整文学成长史分析时代与种族关系。在他之前,在他之后。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出许多不同流派,忙煞学院中人,但泰恩文学三要素时代、民族、环境——仍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或隐或显基本要素。
教文学史并不是教文学欣赏。不能以个人趣味选材。每个时代精神与风格不是时风尚,而应存在于才华凝聚长篇杰作,或是形成个人风格些连续短篇,如华兹华斯《序曲》,
记录诗人个人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