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产生不把投降敌国军人当人看结果,但是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造成这种情况个非常重要原因在于,日本军队忽视本国士兵人权特质,使得这样军队也不会重视俘虏权利。曾经在桥大学担任教授藤原彰先生在战前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前往中国战场服役。在日本投降以后,他复员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近代史。虽然先生已经去世,但是希望大家都能读读他所写《饿死英灵们》(16)这本著作。
战争需要粮食。在新几内亚北部丛林里,根本没有可供汽车通行道路,运输差不多只能依靠人力。如果限定士兵天主食为600克,在需要出动5000名士兵时,就算只是搬运主食也需要大约30000人。当然,这个数字还会随着基地与前线距离变化而变化。然而在新几内亚,没有条战线上日军能够在这样粮食补给计划下作战,所以才会说在那里没有战死者,都是饿死者。
日军这种特质,也影响到国民生活。战时日本可能是最轻视国民食物国家之,在临近战败时,日本人每天摄入卡路里已经降到1933年六成。1940年,有41%人口是农民日本为什会发生这样情况呢?日本当时农业是劳动密集型,明明需要大量人手从事农业,国家却把农民征召进军队。虽然对工厂熟练工人实施延期征召,但是农业学校出身人们还是没有逃过征兵,这些人知道肥料使用方法和虫害防治知识,可以说是支撑农业发展人。在他们应征入伍以后,农业生产就全无技术和知识可言。到1944年以后,农业出现减产。当z.府在这年注意到农民之中也存在技术者而开始实施暂缓征召时,已经太迟。
相比之下,德国则大不相同。虽然德国各种工农业设施遭受破坏比日本更为严重,但是在1945年3月,也就是德国投降之前两个月,德国人卡路里消耗居然还比1933年增加到两成,比战前还多。德国坚持不能减少分配给国民粮食,这是为避免国民出现不满情绪。
不论对士兵还是民众来说,太平洋战争都是悲惨。在日本矿山里,有大量中国俘虏以及从朝鲜半岛强征来劳工们在被迫劳动。对于俘虏,本来应该提供充足粮食和薪水才能要求他们劳动,而且不能要求军官从事劳动,但是这些规则完全没有被遵守,并因此出现大量死伤者。然而,在日本士兵和民众心中,这些悲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