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铁等广为流通”。因此,“英国制成品迄今为止只是非常有限地取代印度西部本地棉布制造品,因此,除非改进运输和通信手段,使得这些制造商能够以更平等条件进行竞争,他们才有可能取代当地商人”。21
然而,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上最古老贸易模式之发生大逆转,大量英国制造棉花开始流入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手工纺织蓬勃发展地方,随后法国、瑞士和其他地区产品也相继涌入。1838年奥斯曼帝国实行“自由贸易”,英国布匹开始“涌入伊兹密尔市场”,当地棉花工人无力维持旧生产制度。在非洲东南部沿海,棉纱和布进口也开始摧毁当地棉纺织业。在墨西哥,欧洲棉花进口对当地制造业产生严重影响——位历史学家发现,在实行关税推动墨西哥工业化之前,瓜达拉哈拉工业“几乎被铲除”。在瓦哈卡,500台织机中有450台停止运作。在中国,1842年《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随后欧洲和北美纱线和织物涌入产生“破坏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手工纺纱业者而言。22
占领亚洲市场: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布出口,以百万码计。
印度是其中最大市场。1832年,从来不会错过赚钱机会巴林家族与加尔各答家当地商行吉斯伯恩公司(GisborneandCompany)合作出口英国纱线。它还资助对中国和埃及纱线和布料贸易。1853年孟买商会称,由于吉斯伯恩等商人努力,越来越多英国棉花流入印度市场,“以前人们认为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值得提是,早在19世纪初,曼彻斯特制造商麦康奈尔和肯尼迪公司大部分纱线客户都位于欧洲大陆,到19世纪60年代,他们客户大多来自加尔各答、亚历山大港以及世界上类似遥远地区,而菲尔德兄弟公司(FieldenBrothers)则迅速扩大生产,以至于他们开始考虑向加尔各答输送“大批穷人”所需布料。机器生产需要更多市场才能保持盈利。23然而,尽管有所有这些努力,19世纪上半叶,这个古老世界棉花中心仍然保留着大量手工业生产。据估计,到1850年,英国在印度市场份额仅为11.5%。24
占领这些古老市场需要几十年时间,最终突破只能依靠帝国国家。事实上,为这些大都市制造商创造市场是殖民z.府有意识在进行个项目。全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