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个殖民帝国之前,德国制造商和政治家几乎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然而,旦德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获得殖民地,就出现解决“棉花问题”新方法。世纪之交,当棉花工业家谈到全球“种植棉花之争”(Baumwollkulturkampf)时,人们对非洲棉花兴趣达到狂热程度。出于这种关切,1896年这些制造商成立殖民经济委员会(Kolonial-WirtschaftlichesKomitee),这是个致力于利用殖民地为本国工业提供原料组织。超过400名德国棉花工业家为其运作提供资金。33
四个因素激发棉花工业家对德国殖民地原棉生产兴趣。他们对19世纪末棉花价格上涨深感忧虑,1898年至1904年棉花价格上涨倍多。德国工业家认为,美国和印度这两个主要产棉国家越来越多地自己消费棉花是棉花价格增长根本原因,他们认为这种增长是永久性。引人注目是,在美国内战前,美国自己工厂里只使用20%国产棉花,但到19世纪70年代,这比例已经上升到33%左右,1900年后又上升到近50%。此外,与许多美国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样,德国制造商担心美国缺乏足够廉价劳动力来种植、修剪和收获全球市场现在需要所有额外棉花。他们认为,劳动力短缺问题最终会限制美国棉花农业发展。棉花市场仍然动荡不定,这些价格波动使从业者很难规划利润丰厚生产。相比之下,殖民地则可以承诺提供价格稳定和低廉棉花,也可以防止再次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棉荒期间经历过那种市场混乱。34
考虑到这种短缺,制造商担心新兴制造国(尤其是日本)对美国棉花需求会进步减少德国得到棉花供应。棉产品制造商主张,繁荣棉花产业对于抑制工人阶级动乱至关重要,宣扬这样观点是项旨在确保其议程获得广泛政治支持战略举措。卡尔·祖普夫举美国内战可怕社会影响为例,得出结论说:“很明显,棉花行业危机……将导致社会性危险,其后果是不可预测。”即使是总体上反对殖m;主义社会m;主党人也希望殖民地棉花能够打破美国“棉花垄断”。这些棉花工业家绝妙计划是,在德国控制土地上,在德国监督下,为德国制造商种植棉花。事实上,要变得更像他们美国和俄国竞争对手。35
凭借着这些理论,德国棉花工业家大胆地进入公共领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