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离骚》里说“恐鶗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32]。这表达个复杂感受:既希望春天快点来,又害怕它来得快,因为听到杜鹃开始啼叫时候,百花就要凋落,春天即将过去。而“不辞鶗妒年芳”把屈原意思反过来写,大意说:如果是花朵,宁愿整个生命在瞬间开放,哪怕怒放后就是凋零。李商隐有种特别强烈集中情感,所以他说这个意思时用是决绝“不辞”。
“但惜流尘暗烛房”是说蜡烛燃烧时候,火焰像滴露水形状。“烛房”就是火焰形成小小空间。如果烛芯灰烬堆积在蜡油中,烛火燃烧得不太热烈,烛房就会比较小,但这支蜡烛可以烧较久。如果烛芯优质,没有任何“流尘”干扰,烛火就会烧得很热烈,但蜡烛很快便会烧尽。问题在于你人生愿意如何选择,是短暂炽烈地燃烧,还是长久地不温不火?李商隐表示:如果是红烛,唯恐燃烧得不够热烈,虽然慢慢地燃烧,生命可以更长些。
这两句是誓词般口吻,可还不够,后面有更微妙两句“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前面其实还是在讲个明确道理,后面就完全是感觉。李商隐不是在说人生吗,为什突然讲到“昨夜西池”呢?按照叶嘉莹先生说法,西方在中国诗歌里,代表秋天,代表寒冷,代表凄凉。昨天晚上在西边水池畔,说是李商隐无人解、被人误会心情。
感觉稍有不同。觉得后两句是李商隐在回答自己——为什必须如此炽烈燃烧,而不能和别人样选择平淡点人生?
“昨夜西池凉露满”让想起李商隐另句诗“巴山夜雨涨秋池”[33]。“涨”字和“满”字感觉类似,表达都是心灵充满情感之后充盈、饱胀,必须要释放状态。秋池满盈几乎就要溢出,与内心在被种热忱充满,满溢到几乎要呐喊、奔跑、哭泣时感受样。“桂花吹断月中香”则包含个典故:古人认为中秋节时,月宫中桂子被吹落到人间,地点在杭州灵隐寺旁边月桂峰,故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34]之语。
灵隐寺桂子传说表达人类对高于尘俗生活渴望,但这种渴望如同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普罗米修斯盗火、伊卡洛斯用蜡黏合羽翅飞升样危险。理性会劝告们放弃这些愚蠢想法,但当心灵渴求超出理性时,这些飞蛾扑火式举动其实蕴含人类精神中最高贵光亮。李商隐用“吹断”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