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考古学类型学排比分析方法,将莫高窟十六国北朝时期洞窟分为四期。根据第290窟各种特征,排列在第四期,即相当于北周(557—581)时期,得到学界认可。后来,发表《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文章。此文运用图像学方法,考证出莫高窟第290窟窟顶画面题材内容是佛传故事画,还阐述在北周时期洞窟绘画长达87个画面长篇佛陀传记故事,与北周佛道斗争和北周武帝灭佛关系。这些研究基础,是对洞窟及其佛传故事画内容准确时代判断,由此文章论断才能够成立。
考证和断代分期不是想象出来,而是需要通过很多历史文献和资料,以及具体勘查最后确定下来。比如对敦煌吐蕃占领时期(786—848)莫高窟洞窟分期断代研究,首先系统地收集吐蕃占领时期约57个洞窟资料,包括洞窟结构,壁画布局、题材与内容,塑像组合与内容,造像特征,供养人服饰等,参考前人在装饰图案与屏风画方面研究成果,选出47个保存较好洞窟。研究人员在历史文献基础上,以纪年洞窟为标尺,按照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以上各项资料进行分类排比,按各类型自身发展规律排出序列,然后分析各洞窟在类型上异同,从而将相近洞窟进行组合,再根据文献资料所反映历史背景,结合洞窟自身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期与年代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因为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紧接盛唐时期洞窟而建,在做吐蕃时期洞窟资料排比分析时,还必须将之与前代盛唐时期洞窟承接和区别做比对,弄清其特征发展变化,要对盛唐末期洞窟从窟形、塑像、造型、装饰图案等方面考察。比如盛唐末期前阶段菩萨身形有明显“S”形曲线,不佩戴长璎珞,头部较初唐变得较小,面型宽短且五官细小集中,脖颈粗短,腹部进步增大且圆鼓,肌肤丰肥。到后阶段,菩萨身形变得直立而无曲线,不戴冠及装饰品,上身着圆领小衫,披巾宽大,下着曳地长裙,花卉图案色调清淡,神态端正凝重,气度雍容典雅,更富女性特征。此类形象特征更接近吐蕃时期造型,为吐蕃时期造型样式确立打下基础。
而“开凿有人,图素未就”洞窟,正是当时唐代社会动荡不安表现。因此还要结合文献研究“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社会状况,才能解清楚敦煌佛教活动受到影响,甚至洞窟停工原因。根据洞窟比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