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晚上大卫过来,们起弹些别人歌,纯粹是唱着玩,”罗杰·泰勒回忆道,“后来大卫说:‘们傻,干吗不自己写首歌呢?’”1985年,弗雷迪·莫库里谈到这首皇后乐队/鲍伊合作《压力之下》(UnderPressure)时,说随后录音持续将近二十四小时,靠“几瓶酒和其他东西”撑着。马克回忆更清晰:“吸不少(可卡因)。”
1984年接受采访时,约翰·迪肯将《压力之下》大部分功劳都归于莫库里和鲍伊,他称是鲍伊创作现在经常被用来举例歌曲中贝斯线。(迪肯:“也是花段时间学会。”)罗杰·泰勒说,它完全不是在录音室里写出来那种歌曲,而且原本想歌名是“街上人们”。另首在同时期录音但未发行皇后乐队曲目《想要》(FeelLike),其中有段钢琴用在《压力之下》里。
“们凭着感觉先拼出来条完整背景伴奏音轨,”布莱恩·梅回忆道,“做好之后,大卫说:‘OK,现在们每个人都进到录音间里面,按自己想要旋律唱——脑海里想到什就唱什——然后们从这里再编出曲调来。’们真就是这做。”其中些即兴创意,比如开头莫库里那段令人难忘拟声高音,最终确用在成曲上。鲍伊还坚持要求,莫库里和他不能互相听对方唱什,唱完个小节换给对方,这样能够给歌曲制造出种“剪切—复制”感觉。[27]
“过程很煎熬,”2008年梅承认说,“因为们四个本来就是想法很多大男孩,现在再加上大卫,他想法够们四个受。创作激情碰得火花四溅。觉得挺难,因为极少能够按照自己个人方法来。大卫脑子里有幅清楚规划图,他狂热地接管这首歌。”
鲍伊还决定这首歌不能叫“街上人们”,而应该叫“压力之下”。听到他们合作消息,百代和伊莱克特拉公司两眼放光。两周后,鲍伊、莫库里和马克在纽约电站录音室重聚,试着就最终混音版本达成致。“罗杰也在那儿,主要是打圆场,”梅回忆说,“就不去。”
“和鲍伊开始混音,他就在那边盯着,在里面干活,”马克笑着说,“事情进展不大顺利。们花整天时间,鲍伊要求着‘做这个’‘做那个’。后来打电话给弗雷迪说‘快来帮帮’,于是弗雷迪过来从中调解。”
“没有搅和进去,控制室已经成锅粥,”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