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人填满有限空间,既然空间有限、即便人填满也可以数过来。
假设空间无限,那人填不满,就证明人不是无限,还是能数过来,因为无限人可以填满无限空间。
假设填满,就证明空间无限是不成立,无限空间不可能填满,被填满也必然不是无限,所以有限空间内人还是有限。
由可知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由二可证人是有限。
爱,存在。
天下人不是无穷无尽,而是有数量。
只要这两个条件满足,在逻辑上,兼爱是存在可能。
于是墨子给出验证过程。
“仁、爱己、爱体”。
判仁不仁意义给毁。
因为儒家仁,更像是个标准,拿着这个标准量量,然后评价说这个人仁、这个人不仁……
墨子这改,意思全变。
墨家语境下,你不能说这个人仁还是不仁,你只能说这个人和别人比是不是更仁或更不仁。
仁从个魔幻、模糊标准,在墨家语境中变成个只有比较才有意义东西。
所以对有限人尽爱,也就是兼爱,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是自洽。
因为墨子不承认儒家仁,但是仁又是个好词,他又不能直接反对仁,所以就偷换概念,将仁给出自己
“无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智,则可尽、不可尽不可尽未可智。人之盈之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智,而必人之可尽爱也,誖。人若不盈先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有穷无难”。
大家都认为好仁,墨子没有直接反对仁,而是将仁概念换为“爱自己、爱个体”,不再是个结论,而是类似于几何学初始假设,是为证明后续观点。
天下人呢,又不是无穷无尽。为什说人是有穷尽呢?你墨翟数过天下有多少人吗?
墨子说,没数过,因为随便指向南方,你说南方这片土地有没有穷尽?
假设土地空间是有限,那人没有填满有限空间,可证人是有限、可以数过来。
旦仁变为种如同高矮样东西,就落入墨子“物甚长甚短,莫长于是,莫短于是,是之是也非是也者,莫甚于是”逻辑陷阱。
给你根单独木棍,你说它是高还是矮?
很明显没有对比高矮也就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墨家定义“仁”,就是爱,存在意义,也仅仅是为逻辑辩证“兼爱”可能性。
兼爱,有两个先决条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