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喝,“水浆不入口”,要做到“伤肾、干肝、焦肺”,把自己往死里折腾,同时还要嚎啕哭丧,接待吊唁者。父母下葬以后,子女只能喝最粗粥,住在临时搭建棚子里,在草垫子上枕着土块睡觉,这几乎是家畜饲养方式,定要“身病体羸”,靠拐杖才能站起来。曾参自称父亲死时自己七天七夜没吃喝,根据今天医学常识,人七天不喝水肯定会死,这大概有夸张成分。28不过曾参确实记忆力不好,有时会把假记成真,把道听途说记成自己亲眼目睹,倒不是他有意捣鬼。
这里列举只是《礼记》里面各种规矩小点,其他充满压抑和奴性东西还有很多。到宋代,书生们又把这些翻出来,要在生活中全面贯彻,这就是所谓“理学”或“道学”。可以说,儒家传统文化负面东西,《礼记》要负多半责任(当然《礼记》并不都是规矩教条,日常内容也有不少)。
曾参不光是记录这些他认为千真万确、亘古不变人伦规矩,他自己还努力身体力行,全按这些规矩做。他死都死得符合规矩。
《礼记》记载,季孙氏曾经送给曾参条席子,曾参觉得这席子太高档,不是自己这个级别人能享用,只有大夫才配,就直藏着这床席子(为什不肯送人呢?也许是期待自己成为大夫)。到他年老病危,儿子和学生们伺候他,悄悄把这床席子给他垫上,希望他最后刻能舒服点儿。
可惜,曾参发现,说:已经动不,你们把抬起来,把这席子给换。配不上这席子,你们不能害。
儿子们只好把他抬起来,换席子。在这番折腾当中,曾参断气。这是中国第位道学家生——跟曾参相比,孔子真算不上道学家。
到20世纪初,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人开始反思和批判儒家思想愚昧落后,搞新文化运动,说儒家思想是“吃人礼教”,这完全有必要,儒家思想里真有这些污点。但这跟孔子关系不大。孔子这人虽然总结、记录各种规矩,但他毕竟懂“权”,就是什时候,什地方可以搞点变通,不坚持原则。他年纪越大,对规矩就看得越淡,所以他晚年喜欢,是卜商和曾点这两个洒脱人。
可无奈是,把儒家这些规矩整理到《礼记》里去,正是曾参这个缺少人性蠢人,不懂任何权变时宜。后世朱熹等儒家原教旨主义者,就直接追溯到《礼记》去,把儒家搞成反人性学派。这方面,孔子是替曾参、朱熹等人背黑锅。
除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