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能买,好像也就那样。这时你更喜欢稳定。为手上这些技能、职业生涯、身份和世界观,你已经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并不想重新来过。为某件事费心力越多,放下它、为新事物挪出空间也就越困难。你虽然还是可能喜欢有些新体验、做些小调整,但对大多数50多岁人而言,并没有准备好彻底改变自己身份认同及性格深层架构。
这件事可以从神经学角度来解释。虽然成年人大脑并不像们过去以为那僵化,但和青少年大脑相比,可塑性还是差截儿。要让神经元重新连接、突触重新排列,实在是难如登天。然而在21世纪,“稳定”会是个们无福消受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因为人类预期寿命应该会更长,有可能你有几十年时间,只能活得像个无知化石。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点儿用(不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是在社会上),就需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而且到时候,50岁可能还算年轻。
等到改变成为新常态,个体或人类整体过去经历参考标准都只会慢慢降低。无论是作为个体或整体,人类都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未遇到过事物,比如超高智能机器、基因工程改造身体、能够精确操控自己情绪神奇精妙算法、急速袭来人工气候灾难,以及每10年就得换个职业需求。面对前所未有局面,到底该怎做才正确?现在被大量信息淹没,绝无可能全部吸收和分析,该如何应对?如果“不确定性”已经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态,又要怎过下去?
想在这样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但麻烦是,教孩子拥抱未知、保持心态平衡,比教他们物理公式或第次世界大战起因要困难许多。人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现在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产物,通常他们自己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工业g,m让们对教育想法就像条生产线。城镇中心有座大型混凝土建筑,里面分成许多大小相同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几排桌椅。铃声响起,你就和另外30个般大孩子起走进某个房间。每个小时都会有个大人走进来说话,而且z.府付钱叫他们这做。有个人会告诉你地球是什形状,另个人告诉你人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