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所凝聚起来,
也因为它而分开。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在欧、亚两洲之间开辟捷径数世纪梦想终于实现。只三个月时间,伦敦、孟买间航运成本降三成;拜这运河和汽轮改良之赐,在十年间,马赛到上海航程由110天减为37天。人员、货物、观念以空前未有规模在移动。
最为翻天覆地改变,发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哥伦布时代所谓“香料群岛”,今日印尼。许多欧洲人自信满满地预言,随着这殖民地与欧洲关系益趋紧密,西方人习俗也终将取代当地习俗。随着共通文化在这日趋互赖群岛上普及开来,混居群岛上文化各异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其他民族,也终将形成共同认同和同质性社会,且当然唯欧洲人马首是瞻。但实际上,苏伊士运河所发挥作用与此背道而驰。到20世纪初,印尼表面上统,但内部因阶级、种族、宗教差异而严重分裂,松动荷兰控制,同时制造出至今未消亚洲内部人民间敌对关系。
地图变动迅速。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年,电报传抵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两年后1872年,荷兰人开放其他欧洲人投资这殖民地,烟草田、咖啡园、可可园、橡胶园,在原本人烟稀疏外岛大量出现(不久更出现锡矿区和油井)。为保住最珍贵外岛苏门答腊,荷兰人于1873年发动亚齐战争。这场长达三十年惨烈战争,扩大荷兰殖民地范围,确立日后印尼独立时将有版图。在这片疆域内出现种新企业,那企业有别于先前殖民体制,而更类似于现代农业综合经营。
1870年之前,东印度群岛出口品大部分来自爪哇,且由农民生产。在这之前,为便于统治爪哇,荷兰人支持当地许多原有生活方式。农民辈子待在村落,种自己需要粮食,受作风传统土邦主和村长统治;他们还需另外服徭役,种植甘蔗等作物,以生产糖等出口品,徭役通过纳贡制度分配,每个国君根据其所辖土地、人民有定配额。但如今,国际贸易增长,使殖民地经营有新可能。法国人、英国人排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不久从英国考文垂(Coventry)到中国广东,都可吃到南越、下缅甸米。东印度群岛劳工旦可吃进口米,欧洲人即将诸外岛转辟为大型种植园,只生产出口品,种植园人力来自领工资工人。为维持廉价工资,欧洲人从人口稠密中国、印度、爪哇引进大量“苦力”。有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