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女性温情家庭气氛,与外面喧嚣男人世界形成鲜明反差。相对于他们投身事业广阔天地,家被想象为男主人神圣港湾,道德庇护所。
1829年出版《年轻女性指南》(TheYoungLady’sBook)书称:“不管个女人身处何种生活状态,她辈子就是要顺从、克制、谦卑”。[19]日常家事被写得费时费力,为是要充实女性生活,免得她们无聊厌倦而离开家庭。《戈迪女性指南》热心地告诉读者“大多数年轻小姐们都不愿相信,倒茶倒咖啡这类事其实大有学问”。[20]
凯瑟琳·比彻(CatherineBeecher)提倡教育。而且大力倡导女性接受家政教育。她在1841年出版《家庭经济论述》(ATreatiseonDomesticEconomy)书里写道,女孩子学会洗衣服,就能“领略到洗衣盆艺术与神秘”。[21]
18世纪时,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男性西迁,东部女性结婚率开始下降,越来越多未婚女性不得不负担起社会强加家庭义务。19世纪早期出现种论调,现在历史学家称之为“单身是福风潮”(CultofSingleBlessedness)。“单身是福”背后观点是,没有结婚女性,不管是不是出于她们自己选择,都有她们内心接受和需要去遵从东西。人们假定“幸福地单身着”女性都是神器皿,丈夫或是子女都无法减弱她们热情。这样侍奉之心使她们成为上帝、家庭以及社会忠实仆人。人们往往会期望未婚女子承担起照顾社区贫病者责任,更期望她们在兄弟姐妹顾着自己新家时候,担当起照料年迈父母责任。
19世纪,牧师乔治·博纳普(GeorgeBurnap)在名为“女性职责与范畴及其他”系列演说(LecturesontheSphereandDutiesofWomanandOtherSubjects)中,称单身女性为“后备部队”,语道出“单身是福”背后悲哀逻辑。[22]“英明将军不会让所有士兵齐上阵,总会留部分在后方,以免兵力不足,”博纳普写道,“留下未婚女性也是样道理……让她们替那些不愿尽义务人承担责任。”他还指出,在别人以夫妻之名享受生活之乐时候,单身女士们却“在替那些不顾他人、只顾自己享受人操劳家务事,或者在病榻前目睹病痛和死亡”。[23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