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危难时候以自己生命作砝码,毕竟是无足轻重。
接到朝廷个又个指令后,李鸿章根本就不愿意去收拾这个烂摊子,他是有前车之鉴,甲午战争后因为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而遭到国人普遍声讨,“李二先生是汉*”骂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从广东北上之后,李鸿章直在上海磨磨蹭蹭,他是根本不想去那个是非之地。但在这样形势面前,李鸿章“不下地狱”,谁又会“下地狱”呢?他当然知道签订这样条约只会把自己钉在民族和国家耻辱柱上,他太解自己民族以及自己同胞,知道他们习惯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危难之中,这个民族直有着极其热爱面子、极度自大而又自卑习性,他们般不愿意直面事实,不自反省,只是眼光向外积极地寻找替罪羊。在寻找到替罪羊之后,他们往往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推得干二净,然后,便是振臂呼进行着声讨。这样心态与习性,李鸿章从来就看得很清楚,对这切,他是再熟悉不过。
斩杀义和团
直到慈禧任命奕劻为和谈全权大臣,李鸿章“辅佐之”,李鸿章才真正北上。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李鸿章专程去下他曾经执政达20多年直隶衙门。天津是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办公地,而直隶总督府则在保定。在年时间里,李鸿章半时间在天津,半时间在保定。此时此刻,北洋大臣办公地已是破败不堪,李鸿章蹒跚着步子,察看着废墟中切,内心沉痛无比。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联军正在戒严,宣布除“两个小院落仍属于清国z.府管辖”之外,整个京城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那两个小院落,个就是李鸿章居住贤良寺;另个,则是与李鸿章同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庆亲王府。
后来,晚清名士齐如山曾在他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朝廷宣布由李鸿章全权担任议和大使并从广州赶赴北京时,整个北京城都在盼望着李鸿章到来。确也是这样,当整个清国陷入最大灾难,京城沦陷,清国*员们死死、亡亡,或者袖手讷言、各求自保、麻木不仁时,只有李鸿章,算是挺身而出,走着条与众不同路,那就是,以个人屈辱和牺牲换取最大限度时局缓和。李鸿章当然知道这样行为本身极容易被钉在民族和国家耻辱柱上,极容易在历史被简单化以及别有用心中充当牺牲品,但他无法躲避,也无法逃脱,只好走上前台。也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