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总督卜力策划,同流亡在外g,m党人孙中山暗中联络,准备策划两广独立,自立为王或是总统,用孙中山来施行新政。
尽管最终这些行为烟消云散,但这样传闻,听起来还像是煞有介事。也许,到这个时候,李鸿章是对那个腐朽朝廷彻底地失望。这个腐朽朝廷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内忧外患,苟延残喘,牺牲人民,绥靖洋人,让李鸿章本人受够窝囊气。如果李鸿章真有打算鼓足勇气重写自己人生,结果或者不出人意料,只是,时也,运也,李鸿章在犹豫中失去这样机会和可能性,只能以贯之,以个“糊裱匠”形象留在历史记忆中。
垂暮之年李鸿章
作为拥有重兵地方诸侯,与朝廷关系处理直是潜在,也是最具危险性问题。随着清国腐朽和没落程度加深,这种关系肯定会变得越来越迫切。从表面上看,李鸿章是有这个能力,他手头直握有重兵,无论是在智慧胆略上,还是从资历上,他比朝廷诸多迂腐旧儒酒囊饭袋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并且以当时淮军实力,相比较岌岌可危清王朝,要想取而代之,并不是件太困难事。但李鸿章似乎从未这样做,而且几乎从不对朝廷说不,在辈子官场生涯中,李鸿章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从未违反过朝廷有关授意,也从未对朝廷表现过丝不恭。
应该说李鸿章有很多次非常好“取而代之”机会。李鸿章为什不这样做?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实力问题,而是世界观问题,“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从性格和世界观上来说,李鸿章显然不是曹操那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李鸿章虽然很聪明,但他却不是个渴望成就霸业人,他只是渴望着为朝廷所用。成为个“治世之能臣”,就是李鸿章全部追求。在这点上,李鸿章显然与他同乡,三国时期曹孟德不样。李鸿章虽然从才情上说也是“中人以上”,但他缺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也缺乏曹操大气、豪爽、洒脱、风趣、机敏、诡谲、狡诈、冷酷以及残忍,同时,最缺乏,是曹孟德那样对于天地人生全面哲学思考和感悟。曹孟德曾在那首著名《观沧海》中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对于天地万物有着通彻悟人。只有具备这样感悟,才会有如此博大胸襟和气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