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歧视,是有差别地看待,是以偏概全见解和评断。本地人排斥外地人,是歧视;外地人预设本地人不好,也是歧视。
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在书中提到“知识鸿沟”说法:
“知识上鸿沟和数字鸿沟样,是隐形,只是会在些事节点上爆发出来,形成城里人和农村人隔阂,使双方都产生仇恨心理,最后,人民和人民火并起来。”
用现在词来说,100年前杨小松算是个“留守儿童”,他对城市有种热切期望,遭遇挫败时,便想通过“干大事”来改变命运。
有件事直没跟大家讲过,其实金家祖上是河南籍,从太爷爷上辈才去北京。
群学”更恰当,很有道理。社会是网状和链条式,没有哪个问题是非黑即白。
每个角色都以自己为中心观看,信息片面,人人都有自己归因方式。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将切归因于小明“背叛”,提出解决办法:杀人。
《出租车司机》中崔维斯,将切归因于犯罪分子,他要“拯救”少女,却陷入个新荒诞中。
灯市口灭门案里,杨小松把问题归因于他与城里人差距,解决办法是“干大事”。
世道变迁,人在流动,你说算河南人还是北京人呢?点也不重要。
重要是,如果再出现些张小松、刘小松、高小松,家家装100个防盗门也没用。
[1]民国时期,称温度计为寒暑表,当时温度计量方法和现在样,分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
[2]莫理循大街即王府井大街。莫理循,澳大利亚记者,政治家,1912年接受中国z.府邀请,出任袁世凯政治顾问,直当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任职时期。袁世凯称帝后,将“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该英文街道名直保留到1949年。
[3]1920年代,现代法医学和刑侦方法已在重大案件中使用,金木笔记中记录1924年发生在奉天案子,就曾使用指纹学
干大事是危险。
2015年,中国流动家庭在全国占比已接近20%,大城市像吸铁石,大量省份人口被吸附,无数人故乡消失。
采访过个南方山村年轻人,他说,自己第次去上海,“觉得上海人走路飞快,就让自己也使劲快走,不能落后。”
传统宗族系统瓦解,城市是人们重新获得安全感地方,也是引发心理落差和恐慌地方。
大城市经济上接纳外来者,却在社会上排斥,结果就是疏离和冲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